标题:五明(panca-vidya) 内容: wuming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 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 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 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声明 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义净说西方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 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 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0种。 工巧明 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医方明 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 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 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 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 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因明 印度逻辑学。 印度正理派首创。 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 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 北魏延兴二年(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 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 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内明 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1、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2、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3、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4、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王新)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4: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