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jnana) 内容: zhi佛教术语。 音译若那、阇那。 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 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 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 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 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 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 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二智 即胜义智和世俗智。 1、胜义智,又名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和实智。 指圣者无漏智缘真如境,或以理智观察胜义谛之理证得真谛所生的智。 2、世俗智,又名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和偏智。 因在根本智后而生起的智,或以比量观察世俗一切事物而生的智。 这是佛教观察一切事物的总方法。 三智 即一切相智、道相智和一切智。 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观察一切事物、证得真如、断除烦恼的三种能力。 1、一切相智。 为佛智。 又称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 2、道相智。 为菩萨智。 又名道种智、道种慧和道慧。 菩萨为了度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了知声闻、缘觉所行的一切相以及世间出世间的种种所行之相貌差别。 3、一切智。 是声闻、缘觉智。 声闻、缘觉为证涅槃应证知内外一切法体空无我。 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外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处,合为十二处。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称: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 四智 1、大圆镜智。 显现法界之万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像,遍照法界之理事。 2、平等性智。 了达一切法无我平等之理,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成就诸法体性平等作用之智。 3、妙观察智。 为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之智。 4、成所作智。 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名为转识成智。 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眼等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五智 密教大日如来具有的五种智慧。 即除上述四智外,加法界体性智。 法界指整个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及其所依之体性。 密教立五智配五方佛。 法界体性智表为中央大日如来;大圆镜智表为东方阿 如来;平等性智表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表为西方阿弥陀如来;成所作智表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十智 有大小乘之别。 小乘立十智总摄一切智。 《俱舍论》卷二十六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 大乘也有十智,即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此外尚有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任杰)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3: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