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唯识论(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 内容: Chengweishilun 佛教论书。 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 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 10卷。 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 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集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 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 开头的序颂和末尾的结颂,也为护法释论所原有。 本文释《唯识三十颂》的三段区分,相传是按《华严经》求法品的相、性、位来分的,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 对于糅合难陀、安慧等各家之说,相同者从略,不同的则以有义字样存其另说。 通常将被认为不正确的说法列于前,而以护法的简别和所得的结论居后,以示正宗之所在。 沈玄明的《成唯识论后序》说: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汇聚群分,各遵其本,合为一部,勒成十卷。 文同义异,若一师之制焉。 汉译行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 内容 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都是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 全论按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①明唯识相(释《唯识三十颂》一至二十四颂)。 先释破异教和小乘的实我实法之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 能变识相即初能变阿赖耶识相、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 所变识相即三类能变现的见分、相分等。 又释种子、现行、诸业习气等相,以明生死相续之理。 最后,释三性、三无性等相,以明一切唯识;②明唯识性(释第二十五颂)。 阐明具胜义谛的真如。 指出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 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名为真如,亦即唯识的实性;③明唯识位(释第二十六至三十颂)。 为辨有能力悟入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 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等。 注疏 主要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或作10卷、6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现残存4卷)、《唯识科简》2卷,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或作14卷、7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14卷(或作7卷)。 此外尚有圆测《成唯识论疏》10卷,普光《成唯识论钞》8卷,慧观《成唯识论疏》4卷,玄范《成唯识论疏》10卷,义寂《成唯识论未详决》3卷,此与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合称六家。 后有玄奘门下新罗一系学人道证集此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著《成唯识论要集》14卷(以上均佚),太贤集窥基、圆测两家疏解,著《成唯识论学记》(又称《古迹记》)8卷、《成唯识论抉择》1 卷、《成唯识论广释本母颂》3卷(后二书已佚),调和窥基、圆测两家之说。 另有未详作者的《注成唯识论》残本(卷十七)1卷。 明清两代,注家不绝。 直至近代,欧阳竟无曾撰《唯识讲义》3卷。 日本注疏以良算等所集《成唯识论同学钞》48卷、善念撰《成唯识论泉钞》30卷、藏俊集《成唯识论本文钞》45卷、湛慧辑《成唯识论论疏集成编》45卷等为最著名。 此外尚有英、法等译本。 1982年,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契丹藏其中有写经《成唯识论第一》及《成唯识论述记应新抄科文卷第三》等,为佛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苏渊雷)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3:4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