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内容: Dazhidulun佛教论书。 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 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 100卷。 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 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 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 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 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 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 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汉译出后,慧远认为译文繁秽,曾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钞》,并撮其要旨,详加阐述。 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 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 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 此论还有拉蒙特译的法文本。 南希真于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现在大智度论中的龙树哲学》一文中又将《大智度论》的重要章节译成英文,并作了解释。 此论未发现有梵本,因此关于作者和发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注疏有僧肇《大智度论钞》8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 (苏渊雷)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3: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