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内容: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十卷,元代释庆吉祥等撰。 至元年间,元世祖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韵不同,疑其有异,命两土名德对辩,一一无差。 帝曰:积年疑滞,今日决开。 (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引《弘教集》)由此有法宝勘同之举。 此事系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即本书叙录所说:大元世主谕释教总统合台萨里,召西蕃板底答、帝师拔合思八高弟叶琏国师、湛阳宜思、西天扮底答尾麻啰室利,汉土义学亢理二讲主庆吉祥、及畏兀儿斋牙答思,翰林院承旨旦压孙、安藏等,集于大都大兴教寺,各秉方言,精加辩质。 自至元二十二年乙酉春至二十四年丁亥夏,顶踵三龄,诠讐乃毕。 于是复诏讲师科题总目,号列群函,标次藏乘,互明时代,文咏五录(即指引用的唐代《开元释教录》、《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宋代的《大中祥符法宝录》、《景祐新修法宝录》、元代的《弘法入藏录》),译综多家,而成本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因系对勘汉文藏经和藏文藏经的异同,所以题名作勘同总录。 本书卷首列有庆吉祥为首的编修、执笔、校勘、校证、译语、证义、证明诸人的衔名,共二十九人。 庆吉祥等十五人系汉僧(名字下带有吉祥字样,当是受其时藏僧常以吉祥命名的影响)。 其中演吉祥本名定演,事迹见赵孟頫所撰的《大元大崇国寺佛性圆融大师演公塔铭》(《松雪斋文集》卷九)。 又元廷官吏五人中,迦鲁拿答思和安藏在《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二中有传。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总叙,标示本书的缘起和大纲,又分四科:第一是总标年代,括人法之弘纲,简单地记录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元至元二十二年二十二个朝代译出三藏的部数和卷数。 第二是别约岁时,分记录之殊异,列载后汉到元五个阶段中译人和传译经典的数字。 第三是略明乘藏,显古录之梯航,著录《开元》、《贞元》、《祥符》、《景祐》、《弘法》等录所记的经律论部卷数目。 第四是广列名题,彰今目之伦序,标明本书的分类和部卷数目。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正文,文前有一段说明:从有翻译以来经律论等的卷目、年代、译人事迹等在《开元》等录中,已有记载,对于这一方面即不再详述,而只按类分载各经。 本书的分类是按契经(经)、调伏(律)、对法(论)三藏,每藏又分菩萨和声闻二乘,末尾有圣贤传记录。 在菩萨契经藏中分显教大乘经和密教大乘经二类。 显教大乘经中又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诸大乘经六部;密教大乘经中又分秘密陀罗尼和仪轨二部。 在菩萨对法藏中分大乘释经论和大乘集义论二类。 圣贤传记也分梵本翻译集传和东土(指汉地)圣贤集传二类。 这种分类法,大致是依据《开元释教录》。 如关于菩萨契经藏以《般若》部居首,小乘契经藏以《阿含》居首,及圣贤传记所包括的内容等的说明都是照《开元录》原文迻录。 只是把密教和显教分列,则是本书所独具。 自唐宋以还,密部教典翻译日多,附列在显教经籍中已不易包容,同时,藏传佛教在元代极为朝廷所重视,把密教和显教并列,正反映出密教在当时佛教中的地位。 也有可能,显密并列是受藏文藏经目类归类的影响。 例如现存的古录登迦目录,在大乘经、小乘经而外,另列秘密呾特罗一大类。 后来的藏文经录,一般也是分为经部和续部,因而为《至元录》所采用。 兹将本书的分类和经典部、卷数目(依实际数目)表列如下:┌般若部─── 40部 794卷┐│宝积部─── 84部 177卷│┌显 教┤大集部─── 27部 156卷├ 535部┐│大乘经│华严部─── 31部 239卷│2304卷│┌菩萨契│ │涅槃部─── 6部 59卷│ │ 885部┐│经 藏┤ └诸大乘经──347部 879卷┘ ├2945卷│契经藏┤ │密 教┌秘密陀罗尼─261部 527卷┐ 350部│ ├1176部 3656卷│ └大乘经┤ ├ 641卷┘ ││ └仪轨──── 89部 114卷┘ │└声闻契经藏─────────────────281部 711卷┘┌菩萨调伏藏───────────────── 28部 56卷┐调伏藏┤ ├ 98部 564卷└声闻调伏藏───────────────── 70部 508卷┘┌大乘释经论─ 21部 157卷┐┌菩萨对法藏┤ ├117部 631卷┐对法藏┤ └大乘集义论─ 96部 474卷┘ ├155部 1339卷└声闻对法藏────────────── 38部 708卷┘┌梵本翻译集传───────────── 95部 231卷┐圣贤传记┤ ├214部 1607卷└东土圣贤集传─────────────119部 1376卷┘本书的组成是以《开元录》所载为骨干,再以《贞元》、《祥符》、《景祐》、《弘法》等录所载补充,故引用《开元录》经目所占比重量大,约近四分之一。 本书是以藏文大藏经目录,对勘汉文经藏(见卷首释净伏序),凡是有汉译本同时也有藏译本的,很多将梵文原名用汉文音译注在经名之下,作者在《般若》部的梵名下发凡起例说:今此总录,于题目内间有一二所以安梵名者,自来三藏但以梵文译为华言,所以不存梵名。 间有存者,于五义中亦有具一二义故不翻者也。 今因与蕃相对,随彼蕃云有无记录,有者著之,无者仍旧。 或有的对,或约蕃义,不可一准也。 义学高德善二音者,请勿疑矣。 (卷一)这是因为藏文翻译的经典,卷首大都保留着梵文原名的音译之故。 汉文与藏文译本有不同之处,则勘其同异,加以注明。 如《大般若经》第一会下加注:此会经与蕃本《十万颂般若》对同。 小注,此会比西蕃本多常啼、嘱累、法涌三品,其蕃本却在第五会中。 又在同经第五下加注:此会经与蕃本《八千颂般若》对同。 小注此会比蕃本少常啼、法涌、嘱累、慈氏所问四品,前三品却在前第一会中慈氏所问品全阙(均见卷一)。 又如《大集会正法经》下注:此经与蕃本相对,彼经稍少(见卷二)。 《华手经》下注:亦名《摄诸善根经》,此名与西蕃本同(卷三)。 这些校勘,对于研究汉藏教典是很好的资料。 在校勘过程中,也提出一些问题,如《大方等大集经》下注说,梵文云,此《大集经》一十一分,四十八品,品局当部,分及支派。 今勘本经总有八品三分,于三分中曲分二十八品,共成三十六品。 云四十八,未详所以(卷二)。 这还有待于后人的研究。 至于某些藏文译本有疑问的经,如《仁王护国般若经》(见卷一)、《观虚空藏菩萨经》(见卷二)、《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卷六),都注明蕃疑,析辨入藏等字样。 本书着重在汉藏对勘,著录的典籍方面,唐以前同于《开元》、《贞元》二录,宋代同于《祥符》、《景祐》二录,所增补的不多。 著录辽代、元代的译述,仅只慈贤、思孝、非浊、八思拔、安藏等数人。 但是本书所征引的《祥符录》、《景祐录》,现只存残本,《弘法入藏录》久已失传,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三录的内容。 本书在对勘汉文藏文方面,虽大力进行,但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 第一,同本异译的经,因为立名不同,有的则注蕃本有,有的则注蕃本阙,而表现出自相矛盾。 如《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注云与蕃本同(卷一),《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虽注明与上经同本,但却说蕃本阙(卷四);又如《大乘日子王所问经》,注明与《优填王经》同本(卷四),《优填王经》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注云 此会与蕃本同(卷一),而《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却注蕃本阙(卷四)。 第二,有些同本异译的经,没有勘出,因而在加注藏文本有无上也不一致。 有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与《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注云同本异译,蕃本阙(卷三),而《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则注云与蕃本同(卷四),不知此三经原系同本异译。 又如《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与《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护命法门神咒经》,注云同本异译,蕃本阙(卷五),又如《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则注云与蕃本同(卷六),不知此四经原系同本异译。 第三,有的经不是同本,误作同本,如《妙法圣念处经》下注与《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同本(卷四),实际是错误的。 第四,在对勘藏文本时,常常依据书名判别有无,而实际不然。 如《阿毗达摩集论》、《杂集论》,皆注蕃本缺(卷八),而实际皆有藏文本。 又如《观所缘论护法释》,注蕃本同(卷九),而实际缺藏文本。 这类例子很多。 第五,在梵名经题上,也间有错误。 如《大宝积经》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梵题作阿唎亚 乌答亚拿 哇忒萨 阿啰扎 拿麻 八哩 哇哩怛 八哩巴哩赤(卷一),后半应作八哩巴哩赤拿麻巴哩哇哩怛。 《优填王经》与上经同本,梵题作阿唎亚 乌达牙拿 哇忒萨 阿啰扎 拿麻八哩瓦八哩巴哩赤 啰答(卷一),后半也应作八哩巴哩赤拿麻八哩瓦啰答。 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梵题作晡怛 阿瓦怛萨甘 拿麻麻诃布噜亚 摩诃衍那 苏怛啰(卷二),摩诃下脱vai字之音译。 另外有的梵题和汉译经名配合错误:如《大宝积经》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注云蕃本阙,然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的梵题阿唎亚 曼殊师利 哺怛 乞室怛啰 孤拿 尾喻诃 拿麻 摩诃衍那 苏怛唎(卷一),正是第十五会的梵名,而不是第四十六会的梵题。 又如《般舟三昧经》与《拔陂菩萨经》、《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是同本异译,注说蕃云对同,未见其本(卷二),所以没有梵名,但是《大方等檀特陀罗尼经》的梵题阿唎亚 钵拿 帝乌都巴拿哺怛三穆迦 阿瓦思滴怛 三麻帝拿麻 麻诃衍拿 苏怛啰(卷五),就是《般舟三昧经》的梵名,与《大方等檀特陀罗尼经》则毫无关系,都是对勘误解所致。 最后第六,在译人方面,也间有错误,如《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作施护译,《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作法贤译(卷十),但在《祥符录》卷七上都作法天译。 此外,误题、漏注或重复之处尚多。 汉藏佛典的对勘,本是艰巨的事业,在当时政府的主持下,集合了许多汉藏有名的专家来工作,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对于佛教经典目录的整理研究,有其一定的作用。 本书保存下来的经论梵名译音,可供语言音韵学家作参考,所勘藏文经典的有无,也是研究古代藏族佛教有价值的资料。 后世在经典分类上,以密教独立为部,如明寂晓的《释教汇目义门》,智旭的《阅藏知津》,都是受本书的影响。 本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工布查布著藏文本《汉土佛教史》曾抄译本录为其最后一部分。 又1883年日本南条文雄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也曾利用本录,注出各书的梵文原名。 由此可见本录应用之广。 (苏晋仁) 发布时间:2025-05-21 15:44: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