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分(四) 内容: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 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乐而散是苦,是故定业所获之报乐,散业所获之报苦也。 定散 定、禅定,为心常住于一境也。 散、散乱,为心恒攀缘于六境,些时不住也。 定心是贤圣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无漏有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 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定 心定止于一境而不散动,谓之定,是心性之作用也。 定力 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也。 定心 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 定水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定相 常住不变之相也。 定业 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有善恶二者,善定业定受乐果,恶定业定受苦果。 禅那 译作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解。 为心定于一境,而审思虑也。 是属于色界所属之心德,而不具欲界之心者,离欲界之烦恼,始可得之。 思惟修为寄因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得此定心,谓之思惟修。 静虑者,就当体而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谓之静虑。 静即定也,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修得此禅那,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 外道为生此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而发无漏智而修之。 成就之者,必当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禅定 禅为梵语禅那之略。 译为思惟修,新译曰静虑。 思惟修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也。 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也。 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 故定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 禅名狭,为定之一分也。 盖禅那思惟审虑,自以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定。 三昧无思惟审离之义,不得名禅,今总别合称曰禅定也。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无色界之心德也。 若相对色无色,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 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 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 而禅者非为诸定之根,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禅味 入禅定之人,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谓之禅味。 禅河 禅定之水,能灭心火,以河为喻。 禅悦 为入禅定,而心神快乐也。 禅寂 禅梵语,译作静虑,禅寂者,言思虑寂静之义也。 禅思 禅梵语禅那之略。 寂静之义,思惟寂静曰禅思,即禅定也。 禅乐 三乐之一,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而得适悦之妙味也。 禅三昧 禅那与三昧也,禅那译作思惟,三昧译作定,同体异名也,或谓禅为属于色界,三昧为属于无色界者。 发布时间:2025-05-21 15:39: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