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能变识 内容: 一切我法,皆是其假。 不过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而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此三能变,即异熟、思量、了别。 第一能变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 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 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 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 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 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 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 十二、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 十三、三界九地,但随夙世善恶引业所牵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张。 十四、此识阿赖耶名,以被第七识执为我故。 迨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大乘菩萨第八不动地以上等之阿罗汉位,我执永伏,尔时此识,即便先舍,不复名阿赖耶,至异熟识名。 以是善恶漏无漏业,已成熟时,所招感故,直至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方得舍之。 一切种识,名通于因果凡圣等位,但至成佛之后,则维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 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 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 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第二能变识 一、此末那识依第八识转,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 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者谓相续生起。 二、此识即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 三、此识所缘,托第八识见分以为本质,于三境为真带质境。 四、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轮回,不证涅槃,通以此执为本,故云通情本。 五、此识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之见分,妄执为我,故为非量。 六、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 第八则恒而不审,第六则审而不恒。 前五则不审不恒,惟此第七,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无始随逐,无时暂舍,所以有情昏迷,不能自拔。 七、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我根本烦恼相应,及余触等遍行五心所、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 八、前六转识,修施戒等诸善行时,由此第七念念执我,令所修善,不能忘相,故名染依。 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 所以前六转识,呼此七识为染净依也。 九、此识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是有覆。 非善不善,故是无记。 十、随其所生二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 十一、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 菩萨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方得永伏。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第六意识,入二空观,真无我解,及后得智。 二无漏道,若现前时,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暂伏灭俱生二执现行,得与平等性智相应。 十二、四智菩提,皆是如来自受用报身所摄,而用各不同。 若为地上菩萨所现他受用报身,则是平等性智之用。 第三能变识 此能变识差别有六种: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 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 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 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及行相。 前五识 一、前五识于性等三境中为性境。 二、前五识于现等之量中为现量。 三、前五识于善等三性全通。 盖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若与信等相应,则善性摄;若与无惭等相应,则恶性摄;俱不相应,则属无记性摄。 四、五识中除鼻舌二识,惟欲界得行外。 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 二禅以上,并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 五、前五识但与三十四心所得相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二、大随八若恶心中定有此十,若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故及贪嗔痴根本之三。 六、五识能领纳顺等三境相,即与受三相应。 七、五识于胜义浮尘二种根,系净色根,谓胜义五根。 依五净色根,乃发五识,此根即名增上缘依。 眼识则更须空等八缘,方由生起现行。 故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鼻舌身但七缘。 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 八、五识中鼻舌身三,合中取境。 眼耳二种,离中取境。 但五根对境,无缘虑用,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及五识缘境,则有自性分别,任运起贪嗔痴,然犹无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 所以不带名言,不执为外,仍名现量,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 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根识不同之致。 惟有秉大乘教以智观察,乃能分之。 若愚法声闻,则便难于分别,况凡外乎。 九、五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五识种子为各别亲依。 十、此五识至果位中,转为成所作智之时,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 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以观二空之理。 故非根本智摄,惟是后得智摄。 未成佛前,一向有漏。 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 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义化,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轮。 第六识 一、此识于善等三性通具。 二、此识于现等三量过具,若与五识同起,率尔缘现在境,不带名言,不执为外,则属现量。 若入禅定,缘禅定境,亦属现量。 若入二空观智,或根本智,亲证真如,或后得智,变相观空,亦皆现量。 若藉众缘而观于义,不倒不谬,如见烟知火,见角知牛等,则名比量。 若颠倒推求,虚妄计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事而知,如无我计我,不净谓净等;又如见机疑人,见绳疑蛇等;又如翳睹空华,捏观二月等;皆名非量。 三、六识最明利,故能通缘三境。 四、三界轮转之时最易。 五、此第六识心与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随其所起,或多或少,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具如唯识论中诸门分别也。 六、此第六识心,或时与信等相连,则为善性。 或时与根随烦恼相连,则为恶性。 或时不与善恶相连,但与遍行别境等相连,则便为无记性。 故三性恒转易也。 或缘欲界,或缘色界,或复缘无色界,故三界恒转易也。 或时喜受,或时乐受,或时忧受,或时苦受,或时不苦不乐名为舍受,故五受恒转易也。 七、六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为前六识共依。 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六识种子,为别亲依。 八、身语二业,皆由此第六识方能动发。 由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 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 由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 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位,能招六道别报。 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 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也。 九、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 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 但除五位,暂时不行。 一、生无想天。 二、入无想定。 三、入灭尽定。 四、极重睡眠。 五、极重闷绝。 十、由资粮加行位中,用有漏闻思修慧,渐伏我法二执现行,亦复助熏无漏智种,令其渐渐成熟。 故至初欢喜地,顿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得与妙观察智相应。 然其俱生我法二执之现行缠绕,及随眠种子,尚自未断,犹须数数修习之力,乃能伏断。 第七地后,俱生我执永伏,虽有俱生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能观察诸法,圆满明净,普照大千世界,机缘随应,说法化度。 三能变相,是八识自证分所变相见二分也。 相见俱依自证而起,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发布时间:2025-05-21 15:30: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