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持明 内容: 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 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 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 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 此译云明,破闇为义。 又云:亦持亦明,持即是明。 大日经疏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 又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 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 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陀罗尼陀罗尼又曰陀罗那陀邻尼。 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忍陀罗尼。 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 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 大乘义章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 佛地论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 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 若欲作恶罪,持令不失,是名陀罗尼。 法界次第曰:陀罗尼此翻能持,或言能遮,又翻为总持。 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 瑜伽略纂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 又曰: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 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 所诠义为境。 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 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 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 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咒陀罗尼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 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 陀罗尼者,总持之义。 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二就法。 就人释者 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 如上四种中所择者是也。 大乘章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 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遍论之。 就法释者 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 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 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 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 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 秘藏记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云何? 一、明 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 二、咒 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 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禁咒法相似,是故曰咒。 三、密语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 四、真言 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发布时间:2025-05-21 15:26: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