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来藏 内容: 【如来藏】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 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 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 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 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 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 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 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 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 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 《如来藏经》列举九喻,详加解说其义。 即:一、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伽跌坐,具天眼者见之,即除去萎花,使其显现。 二、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随意取蜜。 三、如梗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若除荡精白,贵显王侯亦用之。 四、如真金堕不净处,经年累月毫无朽坏,有天眼者知之,自不净中出真金,随意受用。 五、如贫家有珍宝藏,但家人不知,又无语者,遂不能开发此宝藏。 六、如庵罗果之种子,在核内不坏,种于地,成大树王。 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诸他国,于途忽命终,金像遂弃置旷野,遭行人践踏。 得天眼者见之,取出金像,众皆礼敬。 八、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 九、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虽焦黑,但内像不变,开模出像,金色晃耀。 而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是《究竟一乘宝性论》,这是出于以上经典之后的论典,把已出世的经典中、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要义,都引用在论典中,所以这是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典。 而影响中国佛教特深的,还有一部《大乘起信论》。 《起信论》继承《楞伽经》的思想,以一心、二门、三大,成立三界唯心义。 一心者、即众生心,二门者、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 依照《起信论》的理论,一切法皆从一如真心上生起显现。 此即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是从法性真如海流出,此即称为真如缘起。 起信论以众生本具之心,为大乘教法的主体。 主张此心摄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一切色心诸法,体性无碍,染净同依。 此约能持之有情,曰众生心;约所持的功德,名如来藏。 中国大乘佛教,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相两宗,以法相唯识宗称为法相宗或相宗,以中国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称为法性宗或性宗。 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并不确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约定成俗,也就无从辨正了。 性相两宗的差异,一者是‘唯心真妄异’,一者是‘真如随缘凝然异’。 唯心真妄异者,法相宗谓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缘起诸法;法性宗谓不生灭之真如、与生灭和合而缘起诸法。 真如随缘凝然异者,法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法性宗谓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 法相宗说的是八识组成的生灭无常的妄心,法性宗说的是真如——如来藏心。 法相宗以真如为凝然不动之理体,法性宗以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 而真如随缘、有能生的大用,就是‘如来藏缘起’。 在印度,心不是常住真心(理心)或不变之性,而是人的精神主体,即所谓八识之心或攀缘之心(事心)。 瑜伽行学派是如此说心,中观学派也是如此说心。 如《大智度论》曰:‘心有两种,一是生灭心,一是相续心’。 《瑜伽师地论》曰:‘心有二义,一是集起义,二是积聚义’。 以上所说的心,都是生灭变异的‘事心’,不是‘真如凝然’的理心’。 而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的心,指的是如来藏心、妙真如心。 在真如缘起论中,心与性是统一的,心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主体的、有为法的思维之心,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它是万有的终极本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一切万有本体之理性,也就是佛法中的如来藏、佛性。 中国佛学中所称的佛性,是印度佛学术语与中国文化融摄后的产物。 ‘众生皆具佛性’,不正是对中国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最佳注释吗? 中国人对于如藏、佛性的信受不疑,正是中国文化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5-05-21 14:54: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