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见道 内容: 【见道】为修行之阶位。 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 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的修行阶位。 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作以后者则为圣者。 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的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 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 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 真见道者,体离虚妄,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的分别随眠烦恼之位。 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 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 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一、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 二、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 三、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 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 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 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 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 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14:52: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