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小二乘 内容: (术语)一曰大乘,二曰小乘。 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三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之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 涅槃经中说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 自经本上论之。 四阿含经为小乘。 其余诸经为大乘。 以八宗配之。 则俱舍成实为小乘。 律宗以上为大乘。 若依诸家之教判。 则天台之三藏经,华严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时有教,天台之通教以上,华严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时空教以上。 皆为大乘。 问曰四阿含经中。 有六度万行之菩萨乘。 俱舍成实之宗中亦有释迦佛有弥勒菩萨。 何声闻缘觉之为二乘耶? 答曰:以小乘为本位而论之。 则本有三乘。 然自大乘上论之。 则彼小教中说佛菩萨之大乘法。 实非对菩萨之机而说菩萨之法。 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 而说佛之自行即菩萨之大法而已。 推其意。 惟在度二乘。 故其所说之佛果。 亦无异于二乘之所证,惟与彼等同断见思二惑而脱离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观仅证但空偏真之理而已。 所不同者。 在依长劫之修行,断不染污无知,而自在度一切众生。 八十而住世之缘尽,则与彼等同归无余涅槃,而法界中减一有情也。 此小乘中所说之大乘佛果也。 假说如是浅近之佛果。 毕竟为度彼等二乘。 故抑就所化之人,总为此二乘(即小乘)也。 例如天台之通教,华严之始教。 为欲化菩萨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虽说声缘之二乘。 其本意为欲度菩萨。 且使彼二乘向大。 故总称之曰大乘。 问曰:小乘教中。 虽有菩萨乘。 而为二乘之菩萨乘。 则从二乘而为小乘教。 大乘教中虽有二乘。 而为菩萨乘之二乘。 则从菩萨而为大乘教。 然则大小乘之别。 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别。 于教义上,无有深浅。 何也? 答曰:于教义大有深浅,例如瑜伽杂集论等,说声闻等之教行住果及断惑之分齐。 与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 又天台以观法判之。 凡大乘有独菩萨法。 有通三乘法。 通三乘法,即天台之通教。 独菩萨法,即天台之别圆二教。 此中独菩萨法。 以中道为观法。 通三乘法。 以空理为观法。 观此空理,有析空与体空之二。 分析诸法而悟空理为析空。 知诸法如梦如幻,而体不坏悟其空理,为体空。 以此析体二空为大小之区别。 小乘之声缘菩均为析空。 大乘之声缘菩均为体空。 由是可知教义之深浅也。 止观三曰:小者小乘也。 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心色。 (中略)大者大乘也。 智慧深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乘。 中论明即空者,由摩诃衍。 摩诃衍即大也。 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 元此是菩萨法。 大能兼小,傍狭声闻。 譬如朱雀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 虽通小人,终是天门。 今摩诃衍亦如是。 正为菩萨体法入空。 虽有小乘,终为大。 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 发布时间:2025-05-21 13:40: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