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师惠远《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法师惠远以秦乱来归于晋。 远出雁门贾氏。 少为儒生。 博极群书。 尤邃周易庄老。 尝与弟惠持造安法师席下。 闻出世法而悦之。 叹曰。 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 安门徒数千。 远居第一座。 及关中扰乱。 安散其徒。 皆谆谆规诲而遣之。 远别独不与一言。 远怪问。 安曰。 若汝吾何言哉。 遂自荆州将之罗浮。 抵浔阳见匡山。 爱之庐于山阴。 大守桓伊为创精舍。 一昔风雷拔树鼓沙石。 荡平基致木于土。 时以为神运焉。 初太尉陶侃镇广州。 有渔于海。 得文殊像。 送寒溪寺。 寺尝经火而像屋无恙。 其后侃镇武昌。 使人迎之。 十辈不能举。 既而丛力致之舟。 舟辄没。 遂失其像。 时谣曰。 侃唯剑雄。 像以神标。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及远创寺。 心祈之。 于是像冷然自至。 时晋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 若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士民李硕等。 从远游。 并沙门千余人结白莲社。 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 及闻罗什法师入关。 远望风钦敬。 遗书通好。 词曰。 去岁得姚右军书。 且承德闻。 仁者曩日殊域。 越自外境。 于时音译未交。 闻风而悦。 顷承怀宝来游。 则一日九驰。 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 寓目望途增其劳伫。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薰。 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且满愿不专美于绝代。 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为著之。 什答曰。 既未言面。 又文词殊隔。 导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缘圮绝。 传译来贶粗述德风。 比何如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 经言。 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 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才有五备。 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凝滞。 仁者备之矣。 所以寄言通好。 因译传心。 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时著。 当如来意。 但人不称物。 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鋀石双口澡灌。 可以备法物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否。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否。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惠。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复答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涂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初中国未有涅槃常住之说。 但云。 寿命长劫。 远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岂有穷哉。 乃著法性论。 略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叹曰。 远未及见经。 暗与理会。 岂不妙哉。 秦王姚兴致书饷远龟兹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敬。 安城侯姚嵩献珠像并释论。 曰。 大智论新记。 龙猛所作。 法师当冠以叙文以昭示万世。 此邦道人同所钦闻也。 远以大论文广。 谦让不诺。 乃抄其要为二十卷。 而别叙之。 桓玄辅政。 劝安帝沙汰僧尼诏曰。 沙门有能伸述经牒演说义理。 律行修整可宣寄大化者。 听依所习。 不者悉令罢道。 唯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 远以书抵玄。 阳纵而阴夺之。 遂停其诏远尝稽考禅宗别传之旨源流所自。 及祖师达磨之来。 遂皆符合云。 陶渊明隐居柴桑。 从远问道。 深相敬仰。 谢灵运投名入社。 远拒之不内。 及宗炳著明佛论。 颜延之析达性论。 周颙驳夷夏论。 郑道子著神不灭论。 皆禀远是正焉。 至隆安中桓玄重申庾冰之义。 欲沙门尽敬王者。 朝廷承风旨多与玄合。 因以问远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使朝廷失体也。 得八座书。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以释其疑。 便当行之。 远答其书。 并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剧陈所以不拜之意。 玄始意坚。 及得远论即缓其事。 未几篡位。 乃下书曰。 佛法弘大所不能测。 推奉主之情欲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体谦冲应诸道人。 勿复致礼也。 安帝避玄还次浔阳。 诏远见于行在。 辅国何无忌劝远一出。 远固辞以疾。 帝再诏问劳。 敕九江太守岁时送米资奉。 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为限。 弟惠持亦有高行。 莲社众数千。 持居第一座。 太尉王珣尝问豫章刺史范宁。 远公与持孰愈。 宁曰。 贤弟兄也。 珣曰。 但令如弟所未易有。 况复贤耶。 远临终其徒进蜜浆者。 远惧违律。 令左右检律。 未终卷遂合掌西面而逝。 年八十有三。 有匡山集三十卷。 行于世 发布时间:2025-05-21 12:39: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