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藏法师玄奘《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三藏法师玄奘。 游天竺求法。 达于王舍城。 奘生洛州偃师陈氏。 隋季出家具戒。 博贯经籍。 每慨前代译经多所讹略。 志游西土访求异本以参订焉。 以三年冬抗表辞帝。 制不许。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奉奘行资。 护送达于罽宾。 从僧伽论师决俱舍因明。 大毗婆沙等论。 至大林国。 从婆罗门学中论及异道典籍。 时婆罗门七百余岁。 至仆底国。 从伏光法师学对法宗显理门等论。 至那伽罗国。 从月胄论师学众事分毗婆沙。 至禄勒那国从阇那屈多三藏学经部毗婆沙及萨婆多部辨真等论。 至麴阇国从毗邪犀那三藏学二毗婆沙。 王有胜兵十万雄冠西域。 奘与胡商八十许人渡殑伽河。 彼俗以人祀天。 奘与诸商被执。 以奘风度特异。 将戮以祭。 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日晦暝。 彼众震惧。 以奘为圣人。 遂释之。 至中天竺。 遇大乘居士。 为奘开瑜伽师地。 即入王舍城。 彼预闻奘至。 具礼郊迎之。 安置那兰陀寺。 寺七宝所成。 僧以万数。 奘见上方戒贤论师。 时春秋一百有六。 道德为西土宗师。 号正法藏。 国主以十城租赋奉之。 奘启以求法意。 贤咨嗟流涕曰。 吾顷疾病且死。 忽梦文殊大士谓吾曰。 汝未应厌世。 后三年震旦有大沙门。 从女受道。 自尔已来今三稔矣。 于是慰喜交集。 有同宿契焉。 奘见王。 王给象车从者三十辈。 日供上馔。 馔有龙脑香乳苏蜜及大人米。 米香闻百步。 然国产不多。 唯君长与后。 及主法上德与焉。 奘寓其国。 从正法藏穷探大乘秘奥。 日益智证云十六年。 三藏玄奘法师。 发王舍城入只罗国国主郊迎之。 已而问曰。 而国有圣人出世。 作小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 奘粗陈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尧舜之治。 其王大惊。 东向稽首曰我当朝觐与师偕行也。 奘因出所撰制恶见论似之。 王钦叹曰。 此论一出。 可谓日光既升萤火夺明矣。 即以青象名马助奘驮经而还十九年正月丙子。 法师玄奘赍经像归于京师。 留守房玄龄馆于宏福寺。 以表闻帝。 壬辰奘如东都。 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 对曰。 当去时表三上。 以诚愿微浅。 不蒙谅许。 无任慕道之至。 乃辍私行。 专擅之罪惟深愧惧。 帝曰。 师出家与俗殊隔。 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朕甚嘉焉固不烦为愧。 但念山川阻远方俗异心。 怪师能达也。 对曰。 奘闻乘疾风者造天地而非远驭龙舟者涉江海而不难。 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 德笼九域仁被八区。 淳风扇炎景之南。 圣威震葱岭之外。 所以戎夷君长。 每见翔云之鸟自东来者。 犹疑发于上国。 敛衽而敬之。 况玄奘圆顶方亲承化育者耶。 既赖天威。 故得往还无难。 帝曰。 此长者之言。 朕何敢当。 因广问雪岭以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佛遗踪。 并博望之所不传。 班马无得而载者。 奘既亲游其地。 记忆无遗。 随问而对。 皆有条理。 帝大悦曰。 师所经一百余国。 可尽掇其山川风俗。 撰大唐西域记以遗后来。 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罢。 帝谓侍臣曰。 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 举国遵敬朕观法师。 词吐温雅风节贞峻。 非徒不愧古人。 实过之远甚。 司徒长孙无忌曰。 诚如明诏。 道安虽高行博识。 然弘法之功。 固不如法师躬趋圣域讨论众妙究探宗极者矣。 时车驾将问罪高丽。 闻法师之还。 期暂引见。 及对谈论不觉日莫。 帝曰。 匇匇言不尽怀。 欲共法师东行。 省方观俗。 指挥之暇。 别更谈叙可乎。 对曰玄奘远归。 兼有病疾。 不堪陪驾。 帝曰。 师向能孤游绝域。 今此行如跬步耳。 尚何辞。 对曰。 陛下东征六军奉卫。 伐乱诛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 玄奘无所裨助。 虚负道路之费。 且兵刃交战。 佛制沙门不得观视。 惟陛下矜察。 帝嘉纳而止。 奘因奏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凡六百五十七部。 乞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释。 帝曰。 朕顷为穆太后创宏福寺。 极为虚静。 可就彼翻译。 所须并与玄龄平章。 奘因进曰。 百姓无知见奘远归妄有窥看。 不徒妨废法务。 兼虑不测之患。 愿得监门官以防衅隙。 帝悦曰。 此言可谓保身之计当为处分。 及罢即别。 有旨差官监护二十年七月辛卯。 法师玄奘表上新译菩萨藏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杨圣教论大乘杂集论凡五部五十八卷。 请帝为圣教序。 降手敕曰。 省书具悉雅意。 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 泛宝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度门。 弘阐大猷荡除众罪。 朕学浅心拙。 在物犹迷。 况佛道幽微。 岂能仰赞。 侧请为序。 非己所闻。 奘重表请曰。 伏奉墨敕猥垂奖谕。 祗奉纶言精守振越。 玄奘行业空疏谬参缁侣幸属九瀛有截四海无虞凭皇灵以远征。 恃国威而访道。 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实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翻译。 见成卷轴志有铨序。 伏惟陛下睿思云敷。 天华景烂。 理苞系表调逸咸英。 跨千古以飞声。 掩百王而腾实。 切以神力无方。 非神思不足铨其理。 圣教玄远。 非圣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 宸眷冲邈不蒙矜许。 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奘闻。 日月丽天。 既分辉于户牖。 江河纪地。 亦流润于岩崖。 云和广乐。 不秘响于聋瞆。 金玉奇珍。 岂韬彩于愚瞽。 敢缘此理重有干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两仪而同久。 与二曜而俱县。 然则鹫岭微言。 假神笔而弘远。 鸡园奥典。 托英词而宣扬。 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 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制许之二十二年六月。 帝在玉华宫。 召法师玄奘至。 乃曰。 朕在京苦暑。 故就此宫。 泉石既凉气力稍佳。 然忆法师故兹相屈。 涉涂当大劳也奘谢曰。 四海黎庶。 依陛下而生。 圣躬不安。 则率土煌灼。 伏闻。 銮舆至此御膳顺宜。 凡预含灵孰不无蹈。 愿陛下永保崇高。 与天地无极。 玄奘庸薄猥蒙齿召。 衔荷而来。 不觉为劳。 帝以法师德业冲博仪表绝伦。 欲令罢道共康庶政。 因曰。 昔三五帝王。 靡不以六合务广万机事殷。 不能遍理。 故周凭十乱。 舜托五臣。 翼亮朝猷弼谐邦国。 彼盛明之后且尔。 况朕寡昧而不寄众哲哉。 意欲法师脱缁服挂纁衣。 升铉路以陈谋坐槐庭而论道。 师意何如。 对曰。 玄奘微生伏奉明诏。 称三五之君不能独治。 寄诸贤哲共而成之。 此陛下盛德含光谦让之词。 在理则不尔也。 何哉。 使臣能至治。 桀纣柏灵之君岂无臣耶。 以此而言不必由也。 伏惟陛下圣哲之治。 一人纪纲万事咸得其绪。 况抚运已来。 天地休平中外宁晏。 皆陛下不荒不矜不丽不侈。 兢兢业虽休勿休居安思危。 为善承天之所致也。 余何预焉。 请粗陈其梗概。 陛下经纬八纮驱驾豪杰。 戡定祸乱崇阐雍熙。 聪明文思之德。 体元合极之姿。 皆天之所授。 无假于人。 一也。 敦本弃末崇儒尚德。 移浇风于季俗。 反淳政于上古。 赋遵薄制刑用轻典。 九州四海禀识怀生。 俱沐恩波咸遂安逸。 此又圣心自化。 无假于人。 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远洽。 东逾日域西迈昆丘。 南尽炎州北穷玄塞。 雕题鼻饮之俗。 卉服左衽之人。 靡不候风瞻雨稽颡屈膝。 献琛贡宝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 无假于人。 三也猃狁为患其来自久。 五帝所不止。 三王莫能制遂使渭河为被发之野。 酆鄗为鸣镝之场。 中国陵迟匈奴得逞。 殷周已来不能攘弭至汉武穷兵卫霍尽力。 虽收枝叶根本犹存。 自是而后无闻良策。 陛下御图一征斯殄倾巢倒穴无复孑遗。 浣海燕然之域。 尽入提封。 单于弓骑之人。 俱充臣妾。 若言由人。 则虞舜已来贤辅多矣。 何因不获。 故知有道斯得。 无假于人。 四也。 高丽小蕃失礼上国。 炀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 攻城无伤半堞。 掠卒不获一人。 虚丧六军狼狈而返。 陛下暂行提数万骑。 摧驻跸之强阵。 破辽盖之坚城。 振旅凯旋俘馘三十余万。 用兵御将其道不殊。 隋以之亡。 唐以之得。 故知由主无假于人。 五也。 天地交泰日月光华。 和气氤氲庆云纷郁。 五灵见质一角呈奇。 白狼白狐朱雁朱草。 昭章杂沓无量亿千不可遍举。 皆应德而至。 无假于人。 六也。 明诏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 切为陛下不取。 总复须才。 今亦伊吕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 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 此其诚愿。 伏乞天慈终而不夺。 帝大悦曰。 师所陈并上玄垂祐。 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 朕安能自致哉。 师既欲敷扬妙道。 亦不固违高志。 中书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宁晏。 皆陛下圣德。 实如法师之言。 帝笑曰。 不如此。 珍裘岂一狐之腋。 大厦必众材共成。 何有君能独济。 法师欲自全雅操。 故滥相光饰耳。 因问比译何经。 对曰。 瑜伽师地论。 帝曰。 明何等此。 对曰。 此弥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义。 曰何谓十七地。 奘曰。 六识相应地。 有寻有伺地。 无寻唯伺地。 无寻无伺地。 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无心地。 闻所成地思所成地。 修所成地。 声闻地。 独觉地。 菩萨地。 有余依地。 无余依地是为十七。 及标举纲目陈列大义。 帝深爱焉。 遣使取论入宫凡一百卷。 帝自详览睹其词义宏奥。 非向所闻。 谓侍臣曰。 朕观法师新译经论。 犹瞻天啖海莫极高深顷既军国务殷。 未暇委寻。 今而后知宗源杳旷。 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耳。 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新译经论各九部。 令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 冀率土之内同禀未闻之法六月。 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 御庆福殿百官倍位。 宣法师玄奘升殿赐座。 敕弘文馆学士上官仪。 以序对群臣宣读。 霞焕锦舒极褒扬之美。 其辞曰。 盖闻。 二仪有像。 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 虽愚不惑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冲虚乘幽控寂。 宏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则弥于宇宙。 细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万劫而不古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揖之莫测其原固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 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迹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 曲学易遵。 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夐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阙。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仗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泼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露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异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义。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腾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 业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阙而复全。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 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唯人所记。 譬夫桂生高岭。 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 与乾坤而永大。 于是御笔亲书。 缀于新经之首。 法师奉表。 谢曰。 六爻探赜。 局于生灭之场。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远惟羲册睹奥不测其神遐想轩图历选普归其美。 恭惟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广利代之区域。 纳恒沙之法界。 遂使给孤精舍尽入提封。 贝叶灵文咸归册府。 玄奘往因振锡聊谒崛山。 经途万里。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 诣双树如食顷。 搜扬三藏。 尽龙宫之所储。 研究一乘。 穷鹫岭之遗旨。 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宸。 寻蒙下诏敕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 谬忝传灯之荣。 才异马鸣。 深愧泻瓶之敏。 所译经论纰舛尤多。 遂荷天威留神制序。 文超象系之表。 理括众妙之门。 忽以微生亲闻梵响。 踊跃欢喜如闻授记。 无任感荷之极。 手敕答曰。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闻昨制序文深惭鄙拙。 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珠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弥益厚颜。 善不足称虚劳致谢时皇太子睹圣序遂撰述圣记。 法师进启奉谢。 帝复览新译菩萨藏经。 爱其辞旨微妙。 因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后序。 其辞曰。 盖闻。 羲皇至赜。 精粹止于龟文。 轩后幽通。 雅奥穷于鸟篆。 考丹书而索隐。 殊昧实际之源。 征录错以研几。 盖非常乐之道犹且事光图史。 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 激尧波于万代。 伏惟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鸡园。 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 总调御于徽号。 匪文思之所窥。 极般若于纶言。 岂象系之所拟。 由是教覃溟表。 咸传八解之音。 训浃寰中。 皆践四禅之轨。 遂使三千世界。 尽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 入提封而作镇。 尼莲德水。 迩帝里之沧池。 舍卫庵园。 接上林之茂苑。 虽复法性空寂。 随感必通。 真乘深妙无幽不阐。 所以大权御极。 导法流而靡穷。 能仁抚运。 拂劫石而无尽。 体均相具不可思议。 校美前王。 焉可同年而语矣。 爰自开阐地限流沙。 震旦未融灵文尚隐。 汉皇精感。 托梦想于玄宵。 晋后翘诚。 降修多于白马。 有同蠡酌。 岂达四海之涯。 取譬管窥。 宁穷七曜之奥。 洎乎皇灵遐畅。 威加铁围之表。 至圣发明德被金刚之际。 恒沙国土普袭衣冠开解脱门践真实路。 龙宫梵说之偈。 毕萃清室。 猊吼贝叶之文。 咸归册府。 洒兹甘露普润芽茎。 乘此惠云遍沾翾走岂非归依之胜业。 圣政之灵感者乎。 菩萨藏经者。 大觉义宗之要旨也。 佛修此道已证无生。 菩萨受持咸登不退。 六波罗蜜关键所资。 四无量心根力斯备。 盖彼岸之津涉。 正觉之梯航者焉。 贞观年中身毒归化。 越热坡而颁朔跨悬渡而输琛。 文轨既同道路无壅。 法师玄奘振锡寻真。 出自玉关长驱奈苑。 于天竺力士生处。 访获此经。 归而奏上。 降旨翻译。 于是毕功。 余以问安之暇。 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 式命有司缀于卷末。 帝自是情信日笃平章法义不辍于口。 与法师相得之深。 无时暂闲。 凡衣服卧具频诏换易。 如家人焉(戊午)是岁法师玄奘抗表。 辞入嵩山少林寺。 专意译经。 降御札报曰。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 追遁远而架往。 托虑神寂。 轨澄什以标今。 仰揖风规是所钦尚。 朕业空学寡靡究高深。 然以浅识薄闻未见其可。 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灯定凝意水。 非情尘之所翳。 岂识浪之能惊。 道德可居。 何必太华叠岭。 空寂可舍岂独少室重峦。 幸戢来言勿复重请。 则市朝大隐。 不独贵于前贤。 见闻弘益。 更可珍于即代。 奘进启奉谢。 略曰。 昔季重蒙魏君之礼。 唯叙睽离。 惠远辱晋后之书。 才令给米。 未睹辞兼空寂可舍之旨。 诲示大隐市朝之情。 故知人主之怀穷真罄俗。 综有该无。 超羲轩而更高。 驾曹马而逾远者矣。 时奘公道震天下。 谋欲禁止旧经唯弘新典。 有禅师法冲者。 善楞伽宗旨。 雅为房梁公所重。 因见奘而谏之曰。 闻君将废罢旧经不许弘宣。 此未可也。 法师顷依旧经入道。 今若弃旧崇新。 则法师亦当返初复依新经出家可乎。 奘悟而止(甲子)二月初五日。 法师玄奘寝疾。 命弟子大乘光录所译经论。 凡一千三百三十有五卷。 造弥勒像十俱胝。 及疾革口诵色蕴不可得。 受想行识不可得。 眼界不可得。 乃至意识界不可得。 无明不可得。 乃至菩提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复令左右同声三唱。 南谟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谟慈氏如来所居内院。 愿舍寿必生其中。 遂右胁安卧而逝。 春秋六十有三。 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 贯井宿直慈恩寺塔。 计闻于朝。 帝哭之甚哀。 顾左右曰。 朕失国宝矣。 辍朝三日。 自终及葬五降御札。 裒录遗典勤恤丧事。 俄异僧奉旃檀末香至。 请依天竺法用涂法师之体。 大乘光等以掩龛日久不欲开。 其僧曰。 别奉进旨。 倘见拒即具奏。 遂启龛而颜色如生。 香气馥郁。 其僧涂毕恍然不见。 识者以为兜率内院人也。 夏四月敕准佛世尊故事。 敛以金棺银椁。 塔于浐东门。 弟子神泰栖玄会隐惠立明浚义褒大乘光等。 皆法门龙象焉 发布时间:2025-05-21 12:38: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