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丈怀海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百丈怀海禅师。 春秋九十有五。 师福州长乐人。 丱岁离尘三学该炼。 属马祖阐化江西。 师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禅师同号入室。 时马祖之门会学千百。 二大士为角立焉。 及祖迁化。 师往新吴百丈山居。 未期月而玄学之徒四方辐凑。 师虽腊高凡作息必与众同均。 尝谓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 僧问。 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师曰。 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 一切诸法。 莫记忆莫缘念。 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无有辨别。 心无所行心地若空。 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名为解脱人。 对一切境心无静乱。 不摄不散一切声色无有滞碍。 是非好丑是理非理。 诸知见总尽不彼系缚。 处心自在。 名初发心菩萨。 便登佛地。 若垢净心尽。 不住系缚本住解脱。 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 平等心量。 处于生死。 其心自在。 毕竟不与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 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 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若遇种种苦乐不称意事。 心无退屈。 不念名闻衣食。 不贪功德利益。 不为世法之所滞。 心虽亲受苦乐不干于怀。 粗食接命补破御寒。 兀兀如愚。 如聋相似。 稍有亲分。 于生死中广学知解。 求福求智于理无益。 即被解境风漂。 却归生死海里。 佛是无求人。 求之即乖。 理是无求理。 求之即失。 若取于无求。 复同于有求。 此法无实无虚。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 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 僧问。 如今受戒身心清净。 已具诸善得解脱否。 答曰。 少分解脱。 未得心解脱。 问云何是心解脱。 答曰。 不求佛不求知解。 垢净情尽。 亦不守无求为是。 不住尽处。 亦不畏地狱苦。 不爱天堂乐。 一切法不拘。 始名为解脱无碍。 汝莫言有少分戒善。 将为便了。 有河沙无漏戒定慧门。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猛作。 莫待耳聋眼暗头白面皱。 老苦及身眼中流泪。 心里慞惶未有去处。 到恁么时。 整理手脚不得也。 纵有福智多闻。 都用不著。 为缘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 一生所有恶业悉现于前。 变为好境。 随所见重处受生。 都无自由分。 龙畜良贱亦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 答曰。 如今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 垢净俱亡。 如日月在空。 不缘而照。 亦如香象截流而过。 更无疑滞。 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 凡读经看教。 皆须宛转切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 俱不被一切有无诸法境转。 是名导师。 能照破一切有无境法。 是名金刚。 即有自由独立分。 若不能恁么。 纵令诵得十二韦陀经。 只成增上慢。 却是谤佛。 不是修行。 读经看教若准世间。 是好善事。 若向明眼人边数此。 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脱不去。 流入生死河。 但不用求觅知解语言义句。 离一切有无诸法。 透过三句外。 自然与佛无差。 既自是佛。 何患佛不解语。 只恐不是佛。 被一切有无诸法转。 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 先有福智载去。 知贱使贵。 不如于理先立后有福智。 临时作得主。 握土为金。 变海水为酥酪。 破须弥山为微尘。 于一义作无量义。 于无量义作一义。 师每说法竟大众下堂。 乃召之。 大众回首。 师云。 是什么。 诸方目为百丈下堂句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说法住持未有规度。 乃创意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 号曰长老。 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表佛祖的传受当代为尊也。 学众无多少无高下。 并入僧堂依腊次安排。 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 除入室请益。 任学者勤惰。 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 长老上堂升座。 主事徒众雁立侧聆。 主宾问酬激扬宗要。 斋粥二时随众均遍。 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 置十务寮舍。 每用主领一人营众事令各司其局。 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并别置喧挠之事。 即维那检举。 抽下本位挂搭。 摈令出院。 或彼有所犯。 即以拄杖杖之。 集众烧衣钵道具。 遣逐由偏门而出。 以示耻辱焉。 其大要如此。 其后丛林日盛。 当代宗师从而广之。 今所谓禅苑清规者备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9: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