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觉怀琏禅师《释氏稽古略》 内容: 大觉怀琏禅师。 福建道漳州龙溪陈氏子。 龆龀出家。 丱角圆顶。 笃志学道即慕参寻。 造泐潭法席投机承印可。 事之十余年。 游庐山掌讷禅师记室于圆通院。 皇祐元年诏圆通居讷禅师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禅院。 讷举师代己。 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 召对化城殿。 问佛法大意。 奏对称旨。 赐号大觉禅师。 斋毕传宣。 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 启白偈曰。 帝苑春回。 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于舜殿。 两街获奉于尧眉。 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 宣谈祖道。 上副宸衷。 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 流通句内诚有多谈。 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滞。 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头头显道。 若向迦叶门下。 直得尧风浩荡舜日高明。 野老讴歌渔人鼓舞。 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悦。 后遣中使问曰。 才去竖拂。 人立难当。 师即以颂回进曰。 有节非于竹。 三星绕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帝览大悦。 诏入对便殿赐罗扇。 御题元寂颂于上。 帝与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 至和二年三月。 师乞老山居。 进颂曰。 六载都唱祖机。 两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 满箧唯将御颂归。 御和颂曰。 佛祖明明了上机。 机前荐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体。 御颂收将甚处归。 仍遣使宣谕曰。 山即如如体也。 将安归乎。 且住京国作兴佛法。 师再进颂谢曰。 中使传宣出禁围。 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许藏千拙。 白发将何补万机。 霄露恩辉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 应任孤云自在飞。 帝初阅投子山禅师语录。 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 由此有契。 乃制释与颂十四首。 今以一赐师曰。 若问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头并六臂。 腊月正春风。 师进和曰。 若问主人公。 澄澄类碧空。 云雷时鼓动。 天地尽和风。 帝览之宣赐龙脑钵盂。 师谢恩罢。 乃曰。 佛法以坏色衣。 以瓦铁器。 此钵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帝叹讶久之。 修撰孙觉莘老以书问宗教。 师答之。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 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 而始末说为慈悲以化众生。 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 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 情随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 后世学者有所难晓。 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 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 亦犹是而已矣。 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 弊迹也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 风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诋訾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而莫知返。 良可叹也。 师以禅寂自任持律严甚。 于都城之西构精舍。 舜老夫禅师。 名晓舜。 住庐山栖贤。 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 依师而住。 师馆之于正寝而自处偏室。 执弟子礼甚恭。 王公贵人来候者怪之。 师具以实对曰。 吾少尝问道于舜。 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 帝知之赐舜再落发。 仍住栖贤寺。 舜瑞州人。 住南康云居。 嗣洞山晓聪禅师。 聪嗣文殊应真。 真嗣德山缘密。 密嗣云门偃禅师。 舜于琏昆季也。 英宗治平二年。 师上疏丐归。 帝附以札子曰。 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 累锡宸章。 屡贡款诚。 乞归林下。 今从所请。 俾遂闲心。 凡经过小可庵院随他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 师携之东归。 鲜有知者。 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 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虚席迎之。 九峰韶公作疏劝请。 师乃赴之(九峰鉴韶嗣泐潭澄)。 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 藏所赐御制诗颂。 榜之曰宸奎。 翰林学士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记。 轼以书问之曰。 承意作宸奎阁碑。 谨已撰成。 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 见参寥说。 禅师出京日。 英庙赐手诏。 其略云。 任性任持。 不知果有否。 如有切请录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节。 师终藏而不出。 逮委顺后获于箧笥。 江西莹仲温罗湖录称之曰。 大觉之不暴耀。 足以羞挟权恃宠者之颜。 若夫仁庙万机之暇与琏唱酬。 发挥宗乘以资至治。 所以宸奎阁所谓得佛心法。 古今一人而已。 诚哉斯言也。 大觉年八十二岁。 哲宗元祐五年无疾而化。 师嗣泐潭澄。 澄嗣五祖戒。 戒嗣双泉宽。 宽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4: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