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师永道《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法师永道。 东颖沈丘毛氏子。 弱岁厌世相。 往依承天寺南罗汉院真戒大师安恭。 学出世法。 既纳僧服趋京师业唯识百法通之。 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 赐紫衣。 五年赐宝觉大师。 宣和元年改佛号。 师与律师悟明华严师惠日。 相向泣曰。 佛法至此。 幸生犹死也。 亟诣政府陈状谓。 自汉永平佛法入中国。 唯元魏宇文周唐会昌。 曾废佛。 我国家法尧准舜。 三武庸主安足为法哉。 谓佛非中国之人。 欲不存其法于中国。 乞放归田里。 复士农之业。 德士之称。 有死不敢奉诏。 不纳。 翌日遂伏宣德门奏疏曰。 (臣)永道幸生神考潜封之地。 遭际陛下御宇之时。 三教鼎兴万方无事。 (臣)因弃士农之业。 削发披缁讲授佛书。 助扬圣时无为之化。 窃为三教圣人。 壹是教人以为善。 但为其徒者妄相睚眦。 致使时君惑焉。 盖自三五以降。 朴散淳漓。 大道堙塞。 周之柱下史乃著书五千言。 发明道德。 将使斯民守雌保弱。 慈俭无为反刓于朴。 属周道陵迟。 俗益浮伪而民莫之从也。 仲尼氏出益倡仁义之道。 修诗书定礼乐。 以救世弊。 不幸而继之以战国。 处士横议。 以仁义为谬悠。 其视道德何如也。 汉兴犹杂霸道。 孝文之贤。 议礼乐则谦让未遑。 孝武穷兵讟武。 海内大困。 于斯时也。 非吾佛之教应冥数而来。 则道德仁义几乎熄矣。 原夫佛之书也。 苞罗精捔无所不统。 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又明善恶报应通乎三世。 身灭而神不灭。 积善积恶各以其类报。 不待爵赏而民自劝。 不待刑威而民自化。 其阴翊王度有功斯民。 岂小补云乎哉。 自汉以来。 惟元魏宇文周唐会昌。 尝下废佛之令。 其余帝王罔不崇奉。 若我艺祖皇帝。 始受周禅首兴佛教。 累遣僧徒往西域益求其法。 太宗皇帝。 建译场修坠典。 制秘藏诠。 述圣教序。 真宗皇帝。 制法音集崇释氏论。 仁宗皇帝。 躬览藏经撰写天竺字。 日与大觉师怀琏赓歌质问心法。 英祖神考继体守文。 哲宗皇帝。 在储宫日。 神考不豫。 时读佛经祈圣躬永命。 使吾佛之道有一不出于正。 则曷足以致历代帝王之崇奉哉。 虽遭前代之三废。 然皆不旋踵而复。 其废教之人。 率皆不旋踵而及于祸。 谁为陛下谋乃赫然下废佛之令。 (臣)甚为陛下危之。 夫自汉以下历代帝王。 固无足为陛下道者。 然我本朝之列圣。 岂皆不足为陛下法哉。 陛下必欲道士之盛者。 宜严敕郡县民之俊秀。 悉与保奏披戴。 不旬月之间道士自盛矣。 陛下舍此而不为。 乃迫胁佛者之徒。 弃其所学而从之。 传曰。 以力服人者非心悦而诚服也。 以非心悦诚服之僧。 驱而内诸道士之中。 (臣)愚以为道士之祸自此始矣。 未睹其为盛也。 (臣)滥学于佛。 食宋之粟。 不容默已。 谏而获罪实甘心焉。 书上。 帝大怒。 收付开封狱。 当黥舂陵。 监防卒谓。 此去万里蛇雾毒人。 道人蔬食且不过中食。 甚非自全计。 宜茹荤血。 师冁然曰。 死则死耳。 佛禁不可犯也。 舂陵守一夕梦黥佛械而立庭下。 旦视事遍以告僚属。 僚属具对同梦。 顷之师至。 而貌惟肖。 一府大惊。 议免师役。 辞以大君有命。 守益贤而免之。 居亡几州人大疫。 师为凿池咒水。 饮者辄愈。 寻许自便。 建炎南渡廷臣。 荐师林堪恢复。 诏赴临安勉反初服。 师力辞。 帝知师不可夺。 从容谓师。 先帝惑于妖言。 毁卿形服。 朕欲为卿去其黥涅可乎。 道对曰。 先皇墨宝不忍毁。 帝大笑。 抚道背曰。 卿到老倔强。 遂赐名法道。 谥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 俾住大中祥符寺。 国灾眚咸委师祈荣。 应若影向。 绍兴二年。 诏住庐山之东林。 从江州守臣请也。 明年师因道士循习近例班居僧上。 遂诣行在上疏曰。 缘崇宁大观问。 道士王资息林灵素等。 明冒资品紊乱朝纲。 由是道压僧班。 切见靖康以来。 道士官资已行追毁。 乞依祖宗旧制。 特赐改正。 礼部议故事惟宣德门肆赦。 道左余并僧左。 奏著为令。 先是靖康之乱。 尝与律师悟明誓。 造三千化佛。 为国永命。 其在祥符时。 方议经构。 而金人再陷临安。 乘舆浮海。 道亦扈从。 至是乃移罢东林。 劝施藏事。 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入寂于千佛阁新寺。 是日讲筵。 法师百余人。 以自恣来谒。 慰劳如平时。 遽谓法门安危。 繄公等是赖。 吾其逝矣。 索笔书偈。 合掌而逝。 阇维获舍利无数。 弟子宝护建塔九里松之原。 世寿六十二。 僧腊四十四。 魏国公张浚撰塔铭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3: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