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径山佛照德光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径山佛照德光禅师。 讳德光。 姓彭氏。 临江新喻人。 父术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寤有娠。 既生。 乃祖曰。 吾家世积德。 乃生此儿。 必光吾门。 因是命名。 年九岁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应大师。 伯华善相。 曰是子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时师年十岁。 遽失怙恃。 伯父循。 伯母万。 育而教之。 年二十有一。 闻人诵金刚经。 忽然通解。 归白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真如梦幻。 力恳出家。 族不能夺。 遂散家赀。 第存度牒僧具。 余悉以予其族。 诣同邑光化禅院主僧足庵处剃发。 遂携师入闽。 足庵寓福之西禅。 谓之曰。 是行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善果具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省吾足矣。 一见月庵遽问。 不落有无中。 如何露消息。 师云。 不落有无中。 分明露消息。 月庵云。 是什么消息。 师便喝。 庵云。 未在更道。 师云。 我留口吃饭在。 即令参堂。 是时老宿多在闽中。 如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悉参扣遍历五十余员善知识。 末后见大惠于育王。 举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速道速道。 师云。 杜撰长老如麻似粟。 惠云你是第几个。 师云。 今日捉败者老贼。 次年佛涅槃日。 因顶谒次。 自念佛常住法身何有生灭。 头未至地忽然契悟。 遽告大惠。 惠云。 你者回彻也。 惠再主径山。 拉以偕往阅夏。 暂至蒋山省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光兄顿出我一头地。 乃移书与李侍郎浩曰。 光兄一自径山老叔印可。 如虎插翅。 留月余而归。 大惠说偈以顶相付师曰。 有德必有光。 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 非青黄赤白。 云二。 乾道丁亥。 李侍郎分符天台。 与师论道相契。 以鸿福延之及迁郡之天宁。 衲子云集。 淳熙三年。 诏住灵隐寺。 遣使降香开堂。 恩宠优渥。 是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 师敷奏直截帝大说。 留禁中观堂五宿。 两赐御颂。 特赐佛照禅师之号。 又承圣问。 释迦入山修道六年而成。 所成者何事。 奏云。 将谓陛下忘却。 四年冬召问华严法界。 师奏简切。 上悦亲洒宸翰奖谕。 因进宗门直指一篇。 七年育王虚席。 露章乞老。 得请东归。 又承圣问圆觉四病。 冬召见便殿。 绍熙改元。 孝宗御重华宫召见。 奏对逾时。 四年被旨住径山。 抗奏辞免。 孝宗曰。 欲速相见郡将。 坚请不容辞。 二月望宣见于重华。 自后两赐圣问。 应机而答。 天颜皆悦。 庆元元年春复请老祈恳再三。 诏从之。 师在观堂也。 驾时时临幸。 舆以小辇。 侍卫二十余人。 至则促席而坐。 或起行并立。 欢如平生。 所赐御札刻之琬琰。 奏对语录诏令刊行。 每有召对。 宣赐无时。 中贵私自谓。 金玉器用缯彩计缗三万之多。 师叩头力辞不受。 上益嘉之。 暨归寺有所宣赐。 不容辞。 师亦不妄用。 初思陵驻跸会稽。 有旨许置产。 师谓育王产薄不足赡众。 遂以所赐及王臣长者所施之资置田。 岁增谷五千。 国史陆游为记其事。 师创数椽以自处。 号曰东庵。 掩关自娱。 接人不倦。 时许衲子入室。 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 吾世缘将尽。 至十日。 询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也。 对曰然。 又二日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二十。 早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大书云。 八十三年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尽情说破。 趺坐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请谥于朝。 敕谥普惠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照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3: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