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屏山李居士《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屏山李居士鸣道集说序。 居士年二十有九。 阅复性书。 知李习之亦二十有九参药山而退著书。 大发感叹日抵万松深攻亟击。 退而著书。 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 终指归佛祖而已。 江左道学。 倡于伊川昆季。 和之者十有余家。 涉猎释老肤浅一二。 著鸣道集。 食我园椹不见好音。 窃香掩鼻于圣言。 助长揠苗于世典。 饰游辞称语录。 敩禅惠如敬诚。 诬谤圣人聋瞽学者。 噫凭虚气任私情。 一赞一毁独去独取。 其如天下后世何。 屏山哀矜作鸣道集说。 廓万世之见闻。 正天下之性命。 张无尽谓。 大孔圣者莫如庄周。 屏山扩充渺无涯涘。 岂直不叛于名教。 其发辉孔圣幽隐不扬之道。 将攀附游龙骎骎乎吾佛所列五乘教中人天乘之俗谛疆隅矣。 张无尽又谓。 小孔圣者莫如孔安国。 鸣道诸儒又自贬屈。 附韩欧之隘党。 其计孰愈乎尊孔圣与释老鼎峙也耶。 诸方宗匠偕引屏山为入幕之宾。 鸣道诸儒钻仰藩垣莫窥户牖。 辄肆浮议不亦僭乎。 余忝历宗门堂室之奥。 恳为保证。 固非师心昧诚之党。 如谓不然。 报惟向影耳。 屏山临终。 出此书付敬鼎臣曰。 此吾末后把交之作也。 子其秘之。 当有赏音者。 鼎臣闻余购屏山书甚切。 不远三数百里。 徒步之燕。 献的藁于万松老师。 转致于余。 余览而感泣者累日。 昔余尝见鸣道集。 甚不平之。 欲为书紏其芜谬而未暇。 岂意屏山先我著鞭。 遂为序引以针江左书生膏盲之病。 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 亦可发药矣。 甲午冬十有五日。 中书湛然居士移刺楚才晋卿序迂叟曰。 或问。 释老有取乎。 曰有。 曰何取。 曰释取其空。 老取其无为自然。 舍是无取也。 空取其无利欲心。 无为自然取其因任耳屏山曰。 释氏之所谓空不空也。 老氏之所无为无不为也。 其理自然无可取舍。 故庄子曰。 无益损乎其真。 般若曰。 不增不减。 彼以爱恶之念。 起是非之见。 岂学释老者乎。 取其无利欲心。 即利欲心。 取其因任。 即是有为。 非自然矣横渠曰。 浮图必谓死生转流。 非得道不免。 谓之悟道。 自其说炽传中国。 虽英才间气。 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 长则师世儒崇尚之言。 遂冥然被驱。 谓圣人可不修而至。 大道可不学而知。 故未识圣人心。 已谓不必求其迹。 未见君子志。 已谓不必事其文。 此人伦所以不察。 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 德所以乱。 异言满耳。 上无礼以防其伪。 下无学以稽其弊。 诐媱邪遁之辞翕然并兴。 一出于佛氏之门者。 千五百年。 自非独立不惧精一。 自信有大过人之才。 可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乎屏山曰。 自孔孟云亡。 儒者不谈大道。 一千五百年矣。 岂浮图氏之罪耶。 至于近代始以佛书训释老庄。 浸及语孟诗书大易。 岂非诸君子所悟之道亦从此入乎。 张子幡然为反噬之说。 其亦弗仁甚矣。 谓圣人不修而至。 大道不学而知。 夫子自道也欤。 诐淫邪遁之辞。 亦将有所归矣。 所谓有大过人之才者。 王氏父子苏氏兄弟是也。 负心如此。 宁可计较是非于得失乎。 政坐为死生心所流转耳明道曰。 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 可怪一千年来无一人觉。 此是被他恐动也。 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 无可惧。 故不论死生。 佛为怕死生。 故只管说不休。 本是利心上得来。 故学者亦以利心信之。 庄生云。 不怛化者意亦如此。 杨墨今已无。 道家之说其害终小。 唯佛学人人谈之。 弥漫滔天。 其害无涯。 传灯千七百人。 敢道无一人达者。 有一人得易篑之理。 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 必不肯胡服削发而终屏山曰。 圣人原始反终。 知死生之说。 岂不论生死乎。 程子之不论生死。 正如小儿夜间不敢说鬼。 病人讳死其证难医者也。 害人而利我者杨朱也。 利人而害我者墨翟也。 学道者既利于我。 又利于人何害之有。 至于圣人无一毫利心。 岂无利物之心乎。 故物亦利之此天理也。 圣人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殊涂而同归。 百虑而一致。 故并行而不相悖。 程子必欲八荒之外尽圆冠而方履乎明道曰。 佛学大概是绝伦类。 世上不容有此理。 又其言待要出世。 出那里云。 其迹须要出家。 要脱世网。 学之者不过似佛。 佛一懒胡耳。 他本是个枯槁山林自私而已。 若只如此不过。 世上少这一个人。 却又要周遍。 决无此理。 彼言世网。 只为些秉彝。 又殄灭不得。 当忠孝仁义之际。 处于不得已。 只和这些秉彝都消杀得尽。 然后为道如人耳目口鼻。 既有些气须有此识。 声色饮食喜怒哀乐。 性之自然。 必尽绝为得天真。 是丧天真也。 又曰。 若尽为佛。 天下却都没个人去里屏山曰。 嗟乎程氏窃闻小乘教相语。 不能尽信。 略取其说而反攻之。 乌知维摩华严之密旨误认阿罗汉为佛。 而不知其然。 遽加诟骂。 是岂识文殊普贤之秘行哉。 圆教大士知众生本空而度脱众生。 知国土本净而庄严国土。 不以世间法碍出世法。 不以出世法坏世间法。 以世间法即出世法。 以出世法即世间法。 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即八万四千清凉解脱。 又岂止观音之三十二应。 善财之五十三参耶。 众生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仁者自生分别耳。 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何妨居士身长者身宰官身乎。 吾闻谤佛毁法中。 有冥权大悲阐提逆行魔说。 程氏岂其人耶。 不然则非利根众生为世智辩聪所障。 具足无间业报哀哉弗可悔也伊川曰。 禅家之言性。 犹太阳之下置器耳。 其间方圆小大不同。 特欲倾此于彼耳。 然在太阳几时动。 又其学者善遁。 若人语以此理。 必曰我无修无证屏山曰。 此语出于徐铉误读首楞严经。 佛言。 五阴之识如频伽瓶盛空以饷他方。 空无出入。 遂为禅学。 岂知佛以此喻识情虚妄本无来去。 其如来藏妙真如性正太阳元无动静。 无修而修。 无证而证。 但尽识情。 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非遁辞也伊川曰。 或谓佛之道是也。 其迹非也。 然吾攻其迹耳。 其道吾不知也。 使其不合于先王。 顾不愿学也。 如其合于先王。 则求之六经足矣。 奚必佛屏山曰。 伊川之意欲相忘于江湖耳。 吾谓不若卷百川而汇于大壑则无涯涘也。 欲攻其迹不过如韩子之说云。 山谷道人既夺其说矣。 语在南康军开先禅院记伊川曰。 看华严经。 不如看一艮卦屏山曰。 程子以艮其所为止于其所当止。 疑释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经出鄙语。 顾岂知华严圆教之旨。 一法若有。 毗卢堕于尘劳。 万法若无。 普贤失其境界。 竖说之则五十七圣位于一弹指如海印顿现。 横说之则五十三法门在一毛端如帝网相罗。 德云曾过于别峰。 普眼不知其正位。 逝多园林迦叶不闻。 弥勒楼阁善财能入。 向非此书之至。 学道者堕于无为之坑。 谈玄者入于邪见之境。 则老庄内圣外王之说。 孔孟上达下学之意。 皆扫地矣伊川曰。 至忙者无如禅客。 行住坐卧无不在道。 便是常忙屏山曰。 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 亦忙乎哉。 以敬字为主则忙矣伊川曰。 佛家印证甚好笑。 岂有我晓得这个道理却信他人屏山曰。 自印证为得圣人之传。 尤可笑。 我虽自晓其如人不信耶上蔡曰。 学佛者欲免轮回。 是利心私而已矣。 此心有止而太虚无尽。 必为轮回推之于始。 何所付受其终何时间断。 且天下人物各有数矣屏山曰。 佛说轮回爱为根本。 有爱我者亦爱涅槃。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何利心之有。 彼圆觉性非作非止非任非灭。 无始无终无能无所。 岂有间断哉。 故众生本来成佛。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梦中人物岂有数乎。 上蔡梦中之人犹作梦语。 不识圆觉认为太虚悲夫上蔡曰。 人死时气尽也。 予问明道。 有鬼神否。 明道曰。 道无尔怎生信。 道有尔但去寻讨看。 横渠云。 这个是天地间妙用。 这里有妙理。 于若有若无之间。 须断直得去。 不是鹘突。 自家要有便有。 要无便无始得。 鬼神在虚空中辟塞满。 触目皆是。 为他是天地间妙用。 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屏山曰。 明道之说。 出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横渠之说。 出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上蔡之说。 出于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在其左右。 三子各得圣人之一偏耳。 竟堕于或有或无若有若无之间。 不各鹘突。 予观圣人之言。 各有所主。 大抵有生有死。 或异或同。 无生无死。 非同非异。 人即有形之鬼。 鬼即无形之人。 有心即有。 无心即无耳。 圣人复生不易吾言矣元城曰。 孔子佛之言。 相为终始。 孔子之言。 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佛之言曰。 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 其言次第。 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纲五常为道。 故色色空空之说微开其端。 令人自得尔。 孔子之心佛心也。 假若天下无三纲五常。 则祸乱又作。 人无嚼类矣。 岂佛之心乎。 故儒释道其心皆一。 门庭施设不同耳。 如州县官不事事。 郡县大乱。 礼佛诵经坐禅。 以为学佛可乎屏山曰。 元城之论。 固尽善矣。 惜哉未尝见华严圆教之旨。 佛先以五戒十善开人天乘。 后以六度万行行菩萨道。 三纲五常尽在其中矣。 故善财五十三参。 比丘无数人耳。 观音三十二应。 示现宰官居士长者等身。 岂肯以出世法坏世间法哉。 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 尝为达磨所笑。 跋摩尊者谓宋文帝。 王者学佛不同匹夫。 省刑罚则民寿。 薄赋敛则国富。 其为斋戒不亦大乎。 惜一禽之命。 辍半日之餐。 匹夫之斋戒尔。 此儒者学佛不龟手之药也元城曰。 所谓禅一字。 于六经中亦有此理。 佛易其名。 达磨西来此话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 只认色相。 若渠不来。 佛法之灭久矣。 又上根聪悟多喜其说。 故其说流通。 某之南迁。 虽平日于吾儒及老先生得力。 然亦不可谓于此事不得力。 世间事有大于死生者乎。 此事独一味理会生死有个见处。 则于贵贱祸福轻矣。 老先生极通晓。 但不言耳盖此事极系利害。 若常论则人以为平生只谈佛法。 所谓五经者不能晓生死说矣。 故为儒者不可谈。 盖为孔子地也。 又下根之人谓寂寞枯槁。 乃是佛法至于三纲五常。 不肯用意。 又其下者泥于报应因果之说。 不修人事政教错乱生灵涂炭。 其祸盖不可胜言者。 故某平生何曾言。 亦本于老先生之戒也屏山曰。 元城之说。 为佛者虑尽矣。 为儒者虑似未尽也。 佛书精微幽隐之妙。 佛者未必尽知。 皆儒者发之耳。 今已章章然矣。 或秘而不传其合于吾书者。 人将谓五经之中初无此理。 吾圣人真不知有此事。 其利害亦非细也。 吾欲尽发其秘。 使天下后世共知六经之中有禅。 吾圣人已为佛也。 其为孔子地。 不亦大乎。 彼以寂寞枯槁为佛法。 以报应因果废人事。 或至乱天下者。 正以儒者不读其书为所欺耳。 今儒者尽发其秘。 维摩败根之议。 破落空之偏见。 般若施身之戒。 攻著相之愚。 夫上无萧衍之祸。 下无王缙之惑矣。 虽极口而谈著书而辨。 其亦可也。 学者其熟思之龟山曰。 圣人以为寻常事者。 庄周则夸言之。 乃禅家呵佛骂祖之类。 如逍遥游。 乃子思之所谓无入而不自得。 养生主。 乃孟子所谓行其所无事而已。 曲譬广喻。 此张大其说耳屏山曰。 扬子见处甚高知禅者有力于佛。 则知庄子有力于圣人矣。 曲譬广喻张大儒者之说。 儒者反疾之何也龟山曰。 儒佛深处所差抄忽耳。 见儒者之道分明。 则佛在其下矣。 今之学者曰。 儒者之道在其下。 是不知吾道之大也。 为佛者既不读儒书。 儒者又自小。 然则道何由明哉屏山曰。 儒佛之轩轾者。 不唯佛者不读儒书之过。 亦儒者不读佛书之病也。 吾读首楞严经。 知儒在佛之下。 又诵阿含等经。 知佛似在儒下。 至读华严经。 无佛无儒。 无大无小。 无高无下。 能佛能儒。 能大能小存泯自在矣南轩曰。 天命之全体流行无间。 贯乎古今。 通乎万物者。 众人自昧之而是理也。 何尝问断。 而圣人尽之亦非有所增益也。 若释氏之见。 则以为万法皆吾心所起。 是昧乎太极本然之全体。 而反为自利自私。 是亦人心而已。 非识道心者也屏山曰。 张氏之所谓天命之全体。 释氏之所谓心也。 其言全出于佛老。 无毫发异矣。 虽然疑万法非心所为。 而归之太极。 是不知太极为何物。 如父出而忘其家。 见其子而不识与。 刘仪同何异哉。 盖以情识卜度。 虽言道心而不知耳。 反谓佛自私于人心惑矣晦庵曰。 性固不能不动。 然无所不有。 然不能不动。 其无所不有者。 曷尝有亏之哉。 释氏之病错认精神魂魄为性。 果能见性不可谓之妄见。 既曰妄见。 不可言性之本空。 此等立语未莹。 恐亦是见得未分明也屏山曰。 性无动静。 亦无亏成。 释氏有语。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岂以精神魂魄为性哉。 不见性空。 谓之妄见见性空矣。 岂妄见耶。 见见之时见犹非见。 岂不分明。 恐未分明。 朱子之语。 盖未莹耳晦庵曰。 切病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 而溺于佛老之说。 妄意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外。 别有一物空虚之妙不可测度。 其心悬悬然。 徼幸一见此物以为极致。 未尝不堕于此者屏山曰。 天地万物人伦日用。 皆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 谁之言欤。 朱子耄而荒矣。 偶忘此言。 以为佛老之说。 吾恐夫子之道亦将扫地矣。 虽然不可不辩。 佛之所谓色即是空。 老子之所谓同谓之玄者。 岂别有一物乎。 朱子划而为二。 是堕于此而不自知耳安正忘筌曰。 得失之报。 冥冥之中。 固未必无司之者。 圣人尤探其赜。 乃略此而不论。 唯圣人超形数而用形数。 与造物者游。 贤者皆未足以超出而免。 此姑就所得之报耳。 可以为大戒。 又曰。 儒释二家。 归宿相似。 设施相远。 故功用全殊。 此虽运动枢机裁成天地。 终不骇异三灵被德。 以彼所长施于中国。 犹轩车适越冠冕之胡。 决非所宜。 儒者但当以皇极经世乃反一无迹而超数超形。 何至甘为无用之学哉屏山曰。 论至于此。 儒佛之说为一家。 其功用之殊。 但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 便生分别以为同异者何也。 至如刘子翚之洞达。 张九成之精深。 吕伯恭之通融。 张敬夫之醇正。 朱元晦之峻洁。 皆近代之伟人也。 想见方寸之地既虚而明。 四通六辟千变万化。 其知见只以梦幻死生。 操履只以尘垢富贵。 皆学圣人而未至者。 其论佛老也。 实与而文不与。 阳挤而阴助之。 盖有微意存焉。 唱千古之绝学。 扫末流之尘迹。 将行其说于世。 政自不得不尔。 如胡寅者。 诟詈不已。 嘻其甚矣。 岂非翻著祖师衣倒用如来印者邪。 语在驳崇正辨。 吾恐白面书生辈。 不知诸老先生之心。 借以为口实。 则三圣人之道。 几何不化而为异端也。 伊川之学。 今自江东浸淫而北矣。 搢绅之士负高明之资者。 皆甘心焉。 予亦出入于其中。 几三十年。 尝欲笺注其得失而未暇也。 今以承乏于秋闱。 考经学数十余日。 乘闲漫笔于小藁。 意者撒藩篱于大方之家。 汇渊谷于圣学之海。 藐诸子胸中之秘。 发此书言外之机。 道冠儒履。 同入解脱法门。 翰墨文章。 皆是神通游戏。 姑以自洗其心耳。 或传于人。 将有怫然而怒。 惘然而疑。 凝然而思。 释然而悟。 哑然而笑者。 必曰此翁亦可怜矣仆与诸君子生于异代。 非元丰元祐之党。 同为儒者。 无黄冠缁衣之私。 所以呕出肺肝。 苦相订正。 止以三圣人之教不绝如发。 互相矛盾痛入心骨。 欲以区区之力。 尚鼎足而不至于颠仆耳。 或又挟其众也。 哗而攻仆则鼎覆矣。 悲夫。 虽然仆非好辨也。 恐三圣人之道支离而不合。 亦不得已耳。 如肤有疮疣。 膏而肉之。 地有坑堑。 实而土之。 岂抉其肉而出其土哉。 仆与诸君子不同者。 尽在此编矣。 此编之外。 凡鸣道集所载及诸君子所著。 大易书诗中庸大学春秋语孟孝经之说。 洗人欲而白天理。 刬伯业而扶王道。 发心学于言语文字之外。 索日用于应对洒扫之中。 治性则以诚为地。 修身则以敬为门。 大道自善而求。 圣人自学而至嗣千古之绝学。 立一家之成说。 宋之诸儒皆不及也。 唐汉诸儒亦不及也。 骎骎乎与孟轲氏并驾矣。 其论议时有诡激盖冥机耳。 皆荀卿子之徒欤。 此其所以前儒唱之。 后儒和之。 跂而望之。 踵而从之天下后世将尽归之。 可谓豪杰之士乎。 学者有志于道。 先读诸君子之书。 始知仆尝用力乎其中。 如见仆之此编。 又以借口病诸君子之书。 是以瑕而舍玉。 以噎而废食。 不唯仆得罪于诸君子。 亦非仆所望于学者。 吁诸儒鸣道集。 二百一十七种之见解。 是皆迷真失性。 执相循名。 起斗诤之端。 结惑业之咎。 盖不达以法性融通者也。 屏山居士深明至理。 悯其瞽智眼于昏衢。 析而论之。 以救末学之蔽。 使摩诘枣柏再世。 亦无以加矣。 姑录一十九篇。 附于通载之左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3:0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