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教佛智三藏法师《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弘教佛智三藏法师。 公积宁氏。 讳沙啰巴观照。 事上师著栗灻学佛氏法。 善吐番文字。 颇得秘密之要。 世祖皇帝尝受教于帝师发思巴。 诏师译语。 辞致明辨允惬圣衷。 诏赐大辩广智法师。 河西之人。 尊其道而不敢名。 止称其氏。 至呼其子弟皆曰此积宁法师家。 其为见重如此。 公昆弟四人。 公其季也。 总丱之岁。 依帝师发思巴剃染为僧。 学诸部灌顶之法。 时有上士名刺温卜。 以焰曼德迦密乘之要。 见称于世。 帝师命公往学此法。 温卜以公器伟识高非流辈比。 悉以秘要授之。 于是王公大人凡有志兹道者皆于公师而受焉。 帝师迦啰思巴干即哩。 以公之能荐之世祖。 诏译诸秘要。 俾传于世。 时僧司虽盛风纪寖蔽。 所在官吏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 返为诸僧之害。 桂蠹乘痈虽欲去之。 莫能尽也。 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久选能者欲使正之。 以白帝师。 佥谓诸色之人岂无能者。 必以为识时务孰与公贤。 以诏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 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 其人安之。 既而改授福建等处释教总统。 以其气之正。 数与同列乖迕而不合。 公谓天下何事。 况教门乎。 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 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 今诸僧之苦。 盖事烦而官多也。 十羊九牧。 其为苛扰可胜言哉。 建言罢之。 以闻。 诏罢诸路总所。 议者称其高。 公既得请乃遁迹垄坻。 筑室种树盖将终焉。 至大中以皇太子令召至京师。 诏授光禄大夫司徒。 仁宗皇帝龙德渊潜之日。 尝问法于公。 知公之贤。 既践天位眷遇益隆诏给廪既馆于庆寿寺。 诏公所译皆板行之。 公幼而颖悟。 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 自为儿人皆以为必成大器。 既长果能树立。 致位三公。 虽以德艺。 抑亦遭遇于时也。 其始为佛诵其言观其义。 既涉其涯遂厉于深。 为人好贤爱能。 尤能取诸人。 以为善。 谈论之际发其端已。 得过半之思。 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 是以名胜之流皆从之。 游以师友相处。 延祐元年十月五日殁。 年五十有六。 其始疾也。 诏赐中统钞万缗俾求医药。 太尉沈王往视疾焉。 既殁。 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 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 门弟子相与建塔以表其藏。 寿安山云麓洪公。 作铭有谓。 佛法之传必资翻译。 故译梵为华。 或敌对名物。 或唯以义。 必博通经论。 善两方之言。 始能为之。 是以道安尝谓。 翻译微言有五失本三不易。 故非能者不足以有为也。 所以传列十科。 翻译居首者。 岂非以其为之难功之大乎。 予尝以诏与京邑诸公校讎藏典。 历观自古翻译之家。 以义译经如秦之罗什。 译论唐之奘公。 十数人之作。 所谓禹吾无间然矣。 其余或指义暧昧。 或文辞疏拙。 夫义之暧昧。 盖译者之未尽文。 或疏拙润色之失也。 因思安公之言。 以谓以弥天之高。 尚称不易。 今之译者何其易哉。 自季叶以来。 译场久废。 能者盖寡。 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 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2: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