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释氏稽古略》 内容: 西天二十八祖。 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 姓刹帝利。 本名菩提多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 受其父王供养。 得所施珠试其所言。 祖谓之曰。 汝于诸法已得通量。 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 宜名菩提达磨。 磨咨之曰。 我既得法。 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祖曰。 汝虽得法未可远游。 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 当生震旦(东土也)设大法乐。 护菩提者不可胜数。 磨于是恭禀教义。 服勤左右垂四十年。 殆祖顺世。 演化本国。 时有二师。 一名佛大先。 一名佛大胜多。 俱同学于佛陀跋陀小乘禅观。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 舍小趣大。 与达磨并化。 号二甘露门。 而佛大胜多更分徒为六宗。 一曰有相宗。 二曰无相宗。 三曰定慧宗。 四曰戒行宗。 五曰无得宗。 六曰寂静宗。 各封己解。 别展化源。 达磨叹彼六宗缠于邪见。 一一诣彼开化之。 六众开悟。 咸誓归依。 时国王名异见。 磨之侄也。 初信外道。 达磨化之归正。 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 辞于侄王。 王为具大舟。 实以珍宝泛重溟。 三周寒暑达于南海。 当此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传灯曰七年。 今从正宗记)。 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闻。 武帝览奏遣使迎请。 次年十月一日至建康。 帝问曰。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 祖曰。 此但人天小果。 如影随形。 虽有非实。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帝曰。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 廓然无圣。 帝曰。 对朕者谁。 祖曰。 不识。 帝不领悟。 祖知机不契。 是月十九日潜之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 当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也。 寓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魏明帝三诏之。 祖终不起。 就赐磨衲袈裟。 祖亦不受使三返。 帝强授之时有僧神光者。 博览群书。 善谈玄理。 闻祖住止乃往参承。 是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雪。 光坚立庭中迟明积雪过膝。 祖悯之问曰。 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光泣曰。 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至于断臂哀恳。 祖因以易名曰慧可。 可乃曰。 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 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 我心未宁乞师安心。 祖曰。 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 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 我与汝安心竟。 久之祖为慧可等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其辞曰。 夫入道多涂。 要而言之不出二种。 一理入。 二行入理。 入者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 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 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 更不随于文教。 此即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谓报冤行者。 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 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 流浪诸有多起冤憎。 违害无限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 都无怨恨。 作是观时与理相应。 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皆是过去夙因所感。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名随缘行无所求行者。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 智者悟真安心无为。 万有皆空无所希冀。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息念无求。 故经云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是则无求真为道行。 故名。 无所求行称法行者。 性净之理因之为法。 此理众相斯空。 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经云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智者信解此理。 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 行檀舍施心无悭惜。 达解三空。 不倚不著。 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 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 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名称法行。 是后祖欲返西竺。 命门人曰。 时将至矣。 汝等盖各言所得。 时诸参侍各陈所见。 最后慧可出礼三拜。 依位而立。 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 请师指陈。 祖曰。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虑后代之疑竞。 指吾西天之人。 言汝此方之子。 凭何得法。 以何证之。 汝今受此衣法。 却后难生。 但出此衣并吾法偈。 用以表明。 其化无碍。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止不传。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 说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汝当阐扬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楞伽经四卷者。 盖如来极谈法要。 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 今并付汝。 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 为法求人。 际会未谐。 如愚若讷。 今得汝传授。 吾意已终。 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杨炫之。 问祖曰。 西天五印师承为祖。 其道如何。 祖曰。 明佛心宗。 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又问。 此外如何。 祖曰。 须明他心知其今古。 不厌有无于法无取。 不贤不愚无迷无悟。 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 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 适听师言罔知攸措。 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祖知恳到。 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 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祖曰。 吾即逝矣不可久留。 炫之礼辞而去。 祖于是奄然长逝。 魏幼主钊与孝庄帝废立之际。 当梁大通之二年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洛阳嵩州之熊耳山。 起塔于定林寺。 魏遂以其丧告梁。 梁武皇帝即赐宝帛。 悉诏宗子诸王。 以祭礼而供养之。 太子为之文。 其略曰。 洪惟圣胄大师。 荷十力之智印。 乘六通而泛海。 运悲智于梵方。 拯颠危于华土。 后三岁。 魏使宋云者奉使西域回遇。 祖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逝。 云问之。 答曰。 西天去。 云归具说之。 门人起圹。 空棺只履存焉。 诏取遗履供养于少林寺。 梁武帝闻祖化迹。 亲为制碑。 至唐代宗皇帝。 谥号圆觉大师。 塔曰空观(正宗记)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0: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