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流支(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续高僧传》卷一] 内容: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 以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余丈。 上有金剎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征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剎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余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余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雕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松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余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信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景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景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着文集百余篇。 给事中封暐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剎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余。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凌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余三月。 入地剎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而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余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并沙门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葶-丁+呆]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纔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从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余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可请令定。 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见法上录。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从元年至兴和末。 于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又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余千数。 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并沙门智仙笔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冡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5: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