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拘那罗陀(陈南海郡西天竺沙门)[《续高僧传》卷一] 内容: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信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敕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以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于宝云殿竭诚供养。 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令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为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复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并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谛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宗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泛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谛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泛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谛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后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凌犯。 谛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搨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时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方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恺诸僧。 欲延还建业。 会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自谛来东夏。 虽广出众经。 偏宗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着行状。 广行于世。 且谛之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余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余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是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谛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喧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谛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谛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译僧伽咤经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属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奭*毛]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具经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于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5: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