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摩笈多(隋东都雒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续高僧传》卷二] 内容: 达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 剎帝利种。 姓弊耶伽啰。 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长子。 父母留恋不听出家。 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 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 此云耳出。 于究牟地。 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 僧伽啰磨。 此云众园。 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 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 此云学密。 阿遮利夜。 名旧拿达多。 此云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为普照。 通大小乘经论。 咸能诵说行宾茶夜法。 谓行乞食者。 旧名为分卫。 入第耶那。 此云念修。 旧为禅那取持诃那。 并讹僻也。 恒入此观以为常业。 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 就师学问。 师之所得略窥户牖。 后以普照师为咤迦国王所请。 从师至彼经停一载。 师还本国。 笈多更留四年。 住于提婆鼻何啰。 此云天游也。 天谓国王。 游谓僧处。 其所王立故名天游。 旧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谓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 世依字解。 招谓招引。 提谓提携。 并浪语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云招斗提奢。 此云四方。 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 闻见倍多。 北路商人颇至于彼。 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 旧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 无义可译。 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 初虽传述不甚明信。 未作来心。 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 遂往迦臂施国。 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 笈多遂将四伴。 于国城中二年停止。 遍历诸寺备观所学。 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 北路之会。 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 于商客所。 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 同侣一心属意来此。 非惟观其风化。 愿在利物弘经。 便踰雪山西足。 薄佉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 此诸国中并不久住。 足知风土诸寺仪式。 又至渴罗盘陀国。 留停一年。 未多开导。 又至沙勒国。 同伴一人复还本邑。 余有三人停在王寺。 谓沙勒王之所造也。 经住两载。 仍为彼僧讲说破论。 有二千偈。 旨明二部。 多破外道。 又为讲如实论。 亦二千偈。 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为彼僧讲释前论。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 留引之心旦夕相造。 笈多系心东夏。 无志潜停。 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 在阿烂拿寺。 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 客游诸寺。 其国僧侣多学汉言。 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至伊吾。 便停一载。 值难避地西南。 路纯砂碛水草俱乏。 同侣相顾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济。 求既不遂劳弊转增。 专诵观世音咒。 夜雨忽降身心充悦。 寻还本途。 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 乃任前行。 遂达于瓜州。 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殁。 独顾单影届斯胜地。 静言思之悲喜交集。 寻蒙帝旨。 延入京城。 处之名寺供给丰渥。 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 至止未淹。 华言略悉。 又奉别敕令就翻经。 移住兴善执本对译。 允正寔繁。 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 至于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旧学频遣积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静。 智水幽而洁。 经洞字源论穷声意。 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 诵响继晨宵。 法言通内外。 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 寡薄嗜欲息杜希求。 无倦诲人有逾利己。 曾不忤颜于贱品。 轻心于微类。 遂使未睹者倾风。 暂谒者钦敬。 自居译人之首。 惟存传授。 所有覆疏务存纲领。 炀帝定鼎东都。 敬重隆厚。 至于佛法弥增崇树。 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 置翻经馆。 搜举翘秀。 永镇传法。 登即下征笈多并诸学士。 并预集焉。 四事供承复恒常度。 致使译人不坠其绪。 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 梵本新经一时斯断。 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 始于开皇中岁。 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 所翻经论七部。 合三十二卷。 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 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具唐贞观内典录。 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 未及练覆。 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相等事。 有沙门彦琮。 内外通照华梵并闻。 预参传译偏承提诱。 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 见闻陈述事逾前传。 因着大隋西国传一部。 凡十篇。 本传。 一方物。 二时候。 三居处。 四国政。 五学教。 六礼仪。 七饮食。 八服章。 九宝货。 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 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圣之宏图。 故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 词极纶综。 广如所述。 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响同行。 官司检察谓是妖异。 其云。 此塔忏法。 依占察经。 自扑忏法。 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 时以奏闻。 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 有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云。 占察经见有两卷。 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 众藏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 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 塔忏与众经复异。 不可依行。 敕因断之。 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 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应。 即事亟涉。 弘演释门者。 白字君素。 本相邺人也。 识敏机对损崇台省。 帝以多闻前古爰引。 宾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 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论两卷。 卿以文学之富。 镜达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因果。 但文言隐密。 先贤之所未辩。 故引经史正文。 会通运命归于因果。 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 盖卿博识有据。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 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 冯学通玄素偏工数术。 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 故演斯致。 其序略云。 世之道艺有浅有深。 人之禀学有疏有密。 故寻算之用也。 则兼该大衍。 其不思也。 则致惑三隅。 然东夏数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陈。 何无两端之例。 然则先译诸经。 并以大千称为百亿。 言一由旬为四十里。 依诸算计悉不相符。 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 指撝之际于斯取失。 故众经算数之法。 与东夏相参。 十十变之旁通对衍。 庶拟翻译之次。 执而辩惑。 既参隶经诰。 故即而叙之。 至开皇十五年。 文皇下敕。 令翻经诸僧撰众经法式。 时有沙门彦琮等。 准的前录结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内。 并见隋代费氏诸录。 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 本预细衣。 周朝从废因俗。 传通妙精玄理。 开皇之译。 即预搜扬。 敕召入京。 从例修缉。 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 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 始于周庄之初。 上编甲子。 下舒年号。 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 轴别陈叙。 函多条例。 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 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录成陈奏。 下敕行之所在流传。 最为该富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5: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