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藏(梁钟山开善寺)[《续高僧传》卷五] 内容: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令。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佑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藏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从之。 待师进饮藏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余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以藏名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實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时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藏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谓藏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藏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藏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余。 藏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征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敕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藏。 藏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虽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众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帝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帝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帝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而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藏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荷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后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余。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藏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着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大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余者倾尽一无遗余。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竹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余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大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谘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藏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口云。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新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初藏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尘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藏。 又征士庐江何胤。 居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魏僧云。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又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藏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帝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藏曰。 言行乘机也。 今机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大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着义疏行世。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5: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