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鸾(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续高僧传》卷六] 内容: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余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余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征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纔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火*蓬]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土*尃]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4:5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