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杯渡〔《神僧传》卷第三〕 内容: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着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唯荷一芦圌(音遄)子更无余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意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向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为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余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余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嚫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复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登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闻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往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姜都尽。 余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余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灵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余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余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灵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为灵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余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灵期云。 识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着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灵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兰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灵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昔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有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是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殷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发布时间:2025-05-21 11:19: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