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义净(635~713) 内容: Yijing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 俗姓张。 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 14岁受沙弥戒。 36岁在长安与处一法师、弘 论师等人决志赴印求法。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他于咸亨二年(671)由长安出发,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烂陀寺,前后留学10年。 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50余万颂,启程回国。 归途重经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4年,从事译述。 约天授三年(692)末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至广州。 证圣元年(695)夏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他离京西游,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400部。 回洛阳后,一度参加大遍空寺的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 久视元年(700)起自行组织译场翻译,至长安三年(703)止,先后译出经、律、论20部,115卷。 神龙元年(705)于洛阳内道场译经4部6卷。 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711)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经、律、论32部,108卷。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先后12年间,曾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华论》等经、律、论共56部,229卷。 此外尚译有《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译作颇多。 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几及半数。 义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齐名的大译师,有独特的贡献。 新译《华严经》80卷,虽题名为实叉难陀所译,实际为义净完成。 由于译文典雅,译出后即取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成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 所译《金光明经》、《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等也非常流行。 他曾系统翻译了说一切有部的律典达200余卷,并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印度戒律的情况,纠正了汉地流行的误解和陋习。 他还在法相宗慧沼协助下补译了玄奘未译的要籍,如《金刚经》弥勒的颂和世亲的释,无著、世亲的《六门教授习定论》、《止观门论颂》等,均为梵本失传或西藏所缺译的。 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丰富了当时的史地知识。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况。 在佛学的认识上,他认为大乘无过中观、瑜伽,两者同契涅槃,理无乖意,应该和合;并谓般若大宗实即含此二义。 于律部则独尊说一切有部传统。 他特别注意日常行仪,以为含生之类,衣食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 (郭元兴) 发布时间:2025-05-21 11:13:1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