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念法 内容: 子题:念知日月、念知食处、念知受戒时夏数、念知衣钵受净、念知食同别、念身强羸、白月、黑月大、黑月小、不受请法、受请法、无请法、有请法、不背请法、开背请法、知受戒时夏腊、知衣钵]有无受净、念同别食、念康羸、道器、道缘、道基随机羯磨·杂法住持篇:“六念法。 律中并有其事,而文意散落。 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广,又当世盛行,故须义加。 文云:第一、念知日月数。 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应知之。 五分云,诸比丘应知半月数,知布萨日悔过清净。 律云,念知黑月、白月两种数法,若入聚落,先须知之。 此则具含道俗两法。 应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 ’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 其白月者,以纯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处。 僧祇云,清旦当作施食念等。 今以诸部会通,随实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己食’;若言‘我常食僧食’。 若不常定者,应作是念言‘我无请处,今乞食。 ’若食己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 若言:‘今有请处,念自讣。 ’若言:‘我有请处,今依背缘。 ’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并开背请。 若言:‘我有请处,今舍与人。 ’佛言,若一日受众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 ’僧祇云,我今得食,施与某甲比丘,乃至沙弥尼。 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与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系,我当食。 ’三说。 十诵云,此念法唯五种人得作,谓阿兰若、独住、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时夏数。 僧祇云,日日自忆若干腊,诸部律论皆尔。 应言:‘我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若干影,受具戒,今无夏。 后若有夏,随多少称。 ’第四、念知衣钵 受净。 僧祇云,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净施者。 ‘我今三衣钵具并受持,长财并说净。 ’后有不受持不说净者,随有,念持念说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别。 僧祇云,念别众食。 又应念言:‘我不别众食。 ’若准佛言,别众食有八缘,开者应白入,若无别众食缘者白出。 若有者白言:‘我有别众食缘。 ’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强羸。 僧祇云,念若病不病。 应言:‘我今不病,堪行道。 ’若有病者,应言:‘我有病,念须疗治。 ’”(随机羯磨卷下·三二·一三)行事钞·受戒缘集篇:“六念出僧祇文。 第一,念知日月。 应言,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纯大故,不云大小。 若黑月,有大小故,须两分之;今朝黑月大,一日至十五日(即此土十六日至三十日);或云今黑月小,一日至十四日(即此土十六日至二十九日)。 此谓识去布萨远近。 出家日月,法式如此。 若据律文,为俗人问,令使识知;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数法。 准此方土,不论黑白。 若答俗人,唯得通相云正月小,今是某日。 此则道俗通知为允。 二,念知食处。 于中有三:(一、不受请法)若全不受请者,云‘我今(常)自食己食’;有言‘食僧常食’;有言‘我常乞食’。 (二、受请法)(一、无请法)若受请者,云‘我今自食,无请处’;又云‘我今食僧食,无请处’;又云‘我今乞食,无请处’。 (二、有请法)若有请者,有背、不背。 (一、不背法)应云:‘今有请处,念自去。 ’(二、开背法)若背者谓迦提月、病,及施衣等缘,今有某缘得背请。 若无缘一日有众多请者,应对人 云:‘今日有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与长老,在某处。 ’应觅五众舍之。 若无人时,心念舍。 ‘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 ’三说。 此念法,谓独住、兰若、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五种。 十诵开之。 第三,知受戒时夏腊。 云我于某年月日某时,一尺木若干影时,受具戒;我今无夏。 后若有者,随夏言之。 第四,知衣钵有无受 净等。 应云:‘我三衣钵具。 有长,已说净。 ’后随有无,衣钵药等,随有者念说净。 第五,念同别食。 云我今依众食。 必有别众九缘,随开。 云我今有某缘,应别众食。 广如随相。 六,念康羸。 云我无病堪行道。 有病,念疗治之。 ”资持记释云:“既受具戒,即须六念,忆戒缘身。 ……若准四分,衣食起观,俯仰威仪,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此据通相,观行尤难。 今此僧祇,别指六缘,制令系意。 近而可别,简而易成。 故引彼文,通成今用。 ……已上六事,总束为三:一、三是戒;二、四及五,内外两资;第六即身。 身是道器,衣食道缘,戒即道基。 三皆助道,故制常念。 晨朝不作,止犯六吉。 此是羯磨,须合四缘。 法须口说,言章无滥;事即六缘,无非诣实;人唯独作;处通两界。 缘乖法败,随有结犯。 古记云防二十七罪,又印行六念云,晨朝不作,得三十二罪,此无所出,妄穿凿耳。 ”(事钞记卷九·二五·八)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0: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