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家行圣道行 内容: 子题:小乘人行、小菩萨行、大菩萨行、性空、相空、唯识、佛乘为出家本、愿乐位、究竟位、凡圣行法、圣道即三乘佛果行、大乘为出家学本行事钞·沙弥别行篇:“出家行圣道行。 但出圣道,无始未曾,皆由着世惯习难舍。 今既拔俗,必行圣业。 经中乃多,要分三位:一、者小乘人行。 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 二、小菩萨行。 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 三、大菩萨行。 观事是心,意言分别。 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 离此无别余法。 上二别行,如余所明。 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 ”资持记释云:“列示中,三观并云观事者,事即是境;心依境起,随境立观,谓色心阴入界,有情无情,善恶无记等。 若论智解,须达诸法,若于时中,观心为要;随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恶;三理照之,乃知颠倒。 但有妄计,本无所有,随心动用,一切皆空。 或推相见性,谓之性空;即相知幻,谓之相空;达相是心,谓之唯识。 犹如梦事,或推梦想,从何生灭? 或知睡梦,当相不实;或知唯心所变,无别梦事。 喻上三观,略知浅深。 然行位有三,观境唯一,所谓事也;见理有二,前二性相虽殊,皆以空为理也,后一以心为理;前二为权,后一是实。 然出家超世,通学三乘;今依业疏,准开会意,专指佛乘,为出家本矣。 性空中,初句标位。 次句示行。 观即能观智,事即所观境。 下二句见理。 以我人善恶,性本自无;缘会故生,缘散即灭;生灭灭处,名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极。 次小菩萨中,位行理三,同上分之。 三大菩萨中,初句标位。 次句明理。 观法唯心,即事显理故。 下句示行。 以一切诸法,本唯一识,一识之外,更无别法;无始妄动,横计心境,有彼有此,内外差别;穷此差别,皆是意思妄起取着,由取着故,妄构(构)名言;是故智者,欲观唯识,必以意言为所观境,由此意言,皆一识故;是则不离思议,了非思识,即于差别,达无差别。 故下,引证。 愿乐[位]即十信,究竟[位]即妙觉,略中间三贤、十圣、等觉,故云至也;如忏篇具引。 名观中句绝;唯识离断常,即是中道故。 缘意言为境者,如上说。 三中,初句显要。 上之三观,大小二乘,教理行果,一切整足;法门虽多,亦不出此,故云无别余法也。 上下,指略,上二句指正行。 言上二者,上三观,前二小乘,后一大乘;即大小两别,故云别行。 如余明者,若指当钞,即是忏篇;若指别文,即如业疏。 若下,次指余行。 方便,即修之轨度。 除疑,谓破执辨魔;舍障,谓对破三障。 要下二句,括上三事。 别行门,即道整禅师凡圣行法。 上之三科,总论十界之因,故并名行;凡罪即三途行,凡福即修罗人天行,圣道即三乘佛果行。 历示心行,令识因果;舍罪修福,革凡成圣;厌小慕大,趣一佛乘。 是故业疏,专指大乘为出家学本;即戒本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是也。 ”(事钞记卷四一·八·六)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8: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