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集会 内容: 亦名:僧集否子题:说戒虽界外亦须内集、说恣内外俱集是遮、受忏等法不制外集是开含注戒本·戒经序:“时有比丘,说戒日,若在界内,若在戒场,不往说戒处。 佛言,应求应唤,是我所教。 若出界外,若往而不坐者,如法治之。 自今已去,随所住处,有一比丘,至说戒日,当先至布萨堂中,扫洒敷座,具水器,然灯,并舍罗等。 若有客来,四人若过,作白说戒;乃至一人,心念清净。 若有非法别众说戒者,如法治之。 ”(含注戒本卷上·二·六)戒本疏·释戒经序:“僧集会者,广说和白,非僧不行。 前虽送和,未显成僧之法。 必须戒见利三,合表圆成之相,故言僧集会也。 ……注中引说戒时,界之内外不集坐者,为表法本为人,人通勤惰,理必相摄;故虽界外,亦须内集。 问:‘元结界法,为欲简人。 通界无别,自得说戒,何须外集? 若须集者,用结何为? ’答:‘结界之意,为行僧法。 法有通别,故制开遮。 羯磨多为别兴,不集无过。 说戒通收净秽,有背结罪。 欲使净者行教,染者顺方,则机教两举,定慧斯克,化流不绝,成护法也。 ’”行宗记释云:“僧集中,初叙广说须僧。 前下,简前相滥。 三业外相,犹非僧体,故云未显等。 必下,正释今文。 内外两和,体相俱备,故云圆成相也。 ……释注,约界集中,初科。 人通勤惰者,勤者至期奔集,惰者不往须求。 问中,初叙结法本意。 通下,难上外集,显界无用。 答中,初示结界所为。 法下,释通所以,初二句总标。 通如说恣,内外俱集,是遮;别即受忏等法,不制外集,是开。 羯磨下,别释,初释别开。 说下,次释通遮。 欲下,显通集之意。 净染是机,教方皆教,故云两举。 ”(戒疏记卷二·六六·三)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5: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