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戒本古今诸本 内容: 子题:四分觉明戒本、四分慧光戒本、四分法愿戒本、四分道宣含注戒本、四分道宣含注戒本疏、蕴结、季历戒本疏·序:“(一、叙古本)(一、四分觉明戒本)蕴结西土,千有余年;译传东夏,将四百载。 诸有传授,同异非无。 (二、四分慧光戒本)元魏季历,慧光律师随义约文,重出一本,首题归敬者是也。 此与姚秦觉明所出,颇得相符。 (三、四分法愿戒本)高齐末祀,法愿律师诵律计文,又出一本,略于归敬,首题戒德者是也。 斯则三本行世,弘魏者多。 见心纷扰,于今未静。 考核诸集,盖不足陈;经远大观,义无仇抗。 (二、明今本)(一、四分道宣含注戒本)余以暇日,遍览群篇;互击波澜,仅分其异。 至于行事,盛结迟疑。 岂非单写本文,通略正解;致令后锐,罔冒愈深。 所以敢依律部,具集正经。 仍随本律,即为注述。 卷成流广,随务可归。 至于义理,未遑修葺。 (二、四分道宣含注戒本疏)今有二三游学,共结山门。 每以戒为入道之清途,出有之明略。 讲通既寡,悟入何从? 本律广而难求,斯经约而易授。 故不获已,试复叙之。 博要适机,已绝唱于前达;舒演义类,敢程器于将今。 且酬来贶,隐括详后。 ”行宗记释云:“叙古本中,已上通明一宗,此下正叙戒本。 列示中,初觉明本者,文虽不指,义见次科。 蕴结即目结集。 教流此土,二百余岁,至于姚秦,觉明始传,故曰千余。 梵云佛陀耶舍,此云觉明。 自秦至唐,未满四百,故云将也。 诸有下,正指此本。 而意生下文,故语通上下。 光师本中。 元魏即东魏元氏,简曹魏西魏。 季历即末年也。 光师撰广律疏;羯磨戒本,咸加删定。 题归敬者,即稽首一偈。 此下,举前比校。 大同小异,故曰相符。 有本作扶,近也。 愿师本中。 高齐即北齐高氏,简南齐故。 祀亦年也。 四律皆制义疏;至于戒本,复加纂集。 题戒德者,直云戒如海无涯等。 二师德业,并见僧传。 又唐怀素律师亦出戒本,现存大藏。 结显中,初明弘传多寡。 见心下,示宗党诤竞。 考核下,明仇校是非。 不足陈者,言其所诤非要当也。 无仇抗者,言其大[既/木](概)无胜劣也。 故删定戒序云,如光所诠,我今说戒,愿之所出,云说木叉,及披律解,木叉戒也。 愿出初戒,则云不还,光所传词,便言不舍,检律诚释,违愿附光,取意统文,莫非还净。 如斯举例,其相可知;举彼照此,文意可见。 盖,略也。 学久谓之经远。 舍其小碎,求其梗[既/木],谓之大观。 仇抗,犹对敌也。 今本,明注中,初科,初示诸本之失。 岂非下,次明失之所以。 暇日谓正业之余。 群篇即前列诸本。 波澜喻彼此相攻。 大波谓之澜。 仅,犹略也。 至于下,正陈失相。 夫戒本列相,为指行途,使犯相精明,持心易就,岂得竞网目之大小,全迷得鱼? 诤标指之短长,都忘视月? 且学律而不明行事,犹穷易而未识阴阳。 竭虑封文,毕身何益? 寄言后学,宜自深思。 此乃三行之宏纲,一宗之大要,苟明此意,方体教源,则展卷临文,涣然无滞矣。 事有二种,止作两殊;止则离非,作唯营善,行斯二者,即成二持;此中所云,即止持事也。 明所以中。 上二句显古无注释,明自失也;下二句明因上自失而致迷他也。 通,犹俱也,或指诸本,或约一本始终为言。 ”(戒疏记卷一·七·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2: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