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具戒请十师法 内容: 亦名:请十师法、请师法、受具戒请三师七证法子题:请得戒和尚法、得戒根本、和尚十种答法、请二师、请羯磨阿阇梨法、受戒正缘、请教授阿阇梨法、请教授师、请尊证阿阇梨法、请七证师、尊证师功与三师齐德、七证师功与三师齐德、五法与人依止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明请师法。 (一、请得戒和尚法)初请和尚者,以是得戒根本。 若无此人,承习莫由,阙于示导,不相生长。 必须请之。 善见论云,以不请故,多造非法,诸师诃责,反云:‘谁请大德为我和尚? ’佛因制之。 若不请者,不得;与受,得罪(准伽论得戒)。 四分请法,不云僧屏。 计理别处预请,何损大理? 今在众中者,十诵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头面一一礼僧足已,然后请之。 僧祇云,今从尊求和尚等。 五分云,请和尚时,两手捧足。 当具修如上,至和尚前。 旁人教云,所以请和尚者,此是得戒根本所归投处,种种随机已,计汝自陈,不解故教也。 文云:‘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 愿大德为我作和尚。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 ’三说。 僧祇云,众中三请已,和尚应语:‘发彼喜心。 ’四分云,答言:‘可尔。 教授汝,清净,莫放逸。 ’弟子答云:‘顶戴持。 ’下文更有[和尚]十种答法。 ……次请二师。 律无正文。 据佛阿毗昙中亦有请法,文非巧胜,故不钞出。 即准和尚例通请之。 (二、请羯磨阿阇梨法)应具仪至师前。 旁人示语云,羯磨戒师阿阇梨者,受戒正缘,若无此人秉于圣法,则法界善法无由得生。 故须增上重心,于戒师所,方发无作。 种种说已。 教云:‘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 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 ’三说。 (三、请教授阿阇梨法)次请教授师。 亦具修至前。 旁人教云,由此人为汝教授,引导开解,令至僧中,发汝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重心请者,方乃发戒。 文如羯磨师法,但以教授阿阇梨为异。 (四、请尊证阿阇梨法)次请七证师,义须准请。 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取此人证无错谬。 十诵正则,理例请之。 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彼此俱和,岂非同法? 世多不行,但自灭法。 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 可准三师而请。 必在大众,多僧亦未必通限。 ”资持记释云:“[和尚]答法中,初示须答之意。 四下,出答词。 疏云,初可尔者,总领请词,许为师也。 又云,可是答诺下流,尔是应酬上位。 准此但答云可。 教授汝者,非但事摄,有法弘训也。 清净者,宜重戒本,摄持三业也。 莫放逸者,诸过之源,由行放逸;当摄情根,远五欲也。 准疏四句,共成一答。 初是许词,后三相摄。 不同古解,随一成答。 今时行事,多不依用,妄构(构)浮言,殊无轨度。 下文(十种答法)者,即增五中,彼云,有五法与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 复有五法与人依止: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与依止。 二五共十种也。 ……后请七证,立请中,初标定。 以下,示义。 言非独者,疏云据成羯磨,合众齐功,岂独三师偏受其赐? 十诵正则者,即上引云,一一礼僧已,然后请之。 验知非局,犹非明文,故云理例。 则下,推益。 斥世中,初正斥。 若下,显功等。 可下,令准请。 亦应具仪至七师前总请。 旁人教云,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须此人证无错谬;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故须请之。 法中,但改尊证,或云七证为别。 必下,遮滥。 七证之外,不烦尽请。 ”(事钞记卷八·一二·八)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0: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