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德僧听 内容: 子题:大德、僧、听、命章、假名僧、真实僧羯磨疏·诸界结解篇:“大德僧听者,恐妄缘事,无情同秉,故初总告诫耳识也。 ”(业疏记卷七·二二·一四)戒本疏·释戒经序:“初大德僧听者,警众情也。 将欲表述,恐有异缘,故命章大告,不容耳识妄听也。 (一、释大)(一、内外相对释)有人言斯则赞美诫敕之辞也。 大者莫先为义。 明九十六道有师资之僧;佛道之僧,运广莫过,故云大也。 (二、因果相对释)又云,出家四果,乃是真僧,无学最高,故云大也。 虽僧未阶,必得无障,以出家者必为解脱,因中谈果,亦云大也。 (三、约三宝释)又云,三宝为言,僧田最胜,义通余二。 如爱道施缘,能生大福,故云大也。 (四、简小众释)有人言诸义不无,今所论僧,为简小学。 但取无愿(对沙弥有愿),故云大也。 (二、释德)所言德者,有所得也,以得善居身,故名有德。 出家舍着,福度含生,戒善自修,灭诸过业。 修习定慧,断结成道。 备此美称,乃称有德之人也。 (三、释僧)(一、约二种和释)所言僧者,唐言和合众。 和有二种,谓人法也。 言人和者,虽复殊方异质,品族不同。 若至同聚,则胸襟莫二,事顺心同,如水乳合故也。 言法和者,戒见行(仪)命、说戒布萨(羯磨),有必齐遵,无宜乖逆故也。 (二、约六和释)然僧义大约六和为先。 身口心和,所谓人也。 戒见利和,所谓法也。 人法乃具,数须成四;三人已下,无用斯法。 今此成僧,故有此白。 (四、释听)所言听者,专心静察,听我所陈。 陈何相耶? 意欲将说净戒,非杂染所闻,故有斯示。 若素自明白,坚持无损,已有毁缺,忏说令净。 脱不专听,便忘所犯。 带罪终身,一何自累,故须静听也。 ”  行宗记释云:“初中。 表述,即次句缘本。 异缘谓他想。 首提美称,目彼同闻,故云命章。 大,犹遍也。 ……内外两凡,皆假名僧;见道已去,号真实僧。 无学,真僧中之极,独得大名。 ……释德中,初通释字义;出下,二别列德相;备下,三总结。 德相中,六意释之。 (一、)初句厌离行;次句慈愍行;戒下,修功德行。 二、初句及下三学等,即自利行;福度一句,利他行。 三、从初至定慧,即修因,断结一句是克果。 四、舍着灭过及断结,是断恶;度生与定慧,即修善。 五、即上断恶,摄律仪也;三学者,摄善法也;福度,饶益有情也。 六、福度即誓度众生,断恶即誓断烦恼,戒定慧誓学法门,成道即誓成佛道。 文中六句,出家法行,无不摄尽;以人通凡圣,行兼大小;故以因果三聚四弘释之无妨。 ……六和中,还收人法,或约内外体相德用分之。 斯法即此单白也。 释听中,初通示;陈下,叙说戒意;若下,明须听意。 累谓累缚。 ”(戒疏记卷三·二·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5: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