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盗戒有盗心 内容: 亦名:有盗心、盗心子题:愚痴波罗夷、六种盗心、盗心六种、三种劫心、劫心三种、四种盗心、盗心四种、十种贼心、贼心十种、黑闇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物心、决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见便便取、见便取、倚托取含注戒本·四波罗夷法:“盗心取,贼心取也,有五种:黑闇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心。 又五种取:决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见便取、倚托取,或依亲友强力,若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者是。 ”(含注戒本卷上·六·八)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明有盗心。 然此一门,实德之人未免。 但世盗由心结,不望境之是非。 故僧祇寺主好心,互用三宝物,是盗,波罗夷,谓愚痴犯也。 四分亦云,我说此人愚痴波罗夷。 理既难知,故具钞示。 (一、十诵六种)十诵,六种盗心:谓苦切取、轻慢取、以他名字取、抵突取假借不还、受寄取、出息取。 除出息一种,余并结重。 (二、伽论三种)摩得伽,三种劫心:强夺取、软语取、施已还取也。 善生中亦同偷罪。 (三、五分四种)五分有四:一以谄心、曲心、瞋心、恐怖心,而取他物,即是盗心。 (四、四中十种)四分,十种贼心:一、一、黑闇心。 谓痴心愚教,生可学迷,随作结重。 僧祇寺主即是其事。 二、邪心者,谓贪心规利,邪命说法,以财自壅。 三、曲戾心者,即瞋心也。 与少嫌恨,假瞋得财,或虚示威怒,意存财利,得物犯重。 四、恐怯心。 或以迫喝,或说法怖取,或自怀疑怖,而取财也。 五、常有盗他物心。 恒怀规夺也。 六、者决定取。 内心筹虑,方便已成,因必克果,动物成犯。 七、寄物取。 或全抵突,或以少还他。 八、恐怯取。 谓示身口相,畏敬,故与物也。 九、见便便取(见便取)。 伺求他慢,因利求利也。 十、倚托取。 或倚名闻威德;或以名字方便也;或依亲友强力者,谓假他威势而取也;或以言辞辩说者,托于论端,浮华引接,令前异望,而取财利;言诳惑而取者,非法言法,法言非法。 但规前利,幻惑群情。 以此诸文,证知心业,其相略显。 足得垣墙,防拟妄境。 ”  资持记释云:“十诵,苦切,谓敦逼前人,同下四分迫喝取也;轻慢,谓现相陵物,及下抵突,并同第八准疏会之;名字同第十;受寄同第七。 唯后出息,不同今宗,虽是盗心,彼此相允,故特除之。 抵音底。 伽论中,强夺同下第四依疏;软语同辨说;施已还取,与后不同,谓决施与人,后还或取。 善生同论,注以示之。 偷罪,即犯盗也。 五分中,谄心同下第二依疏;曲心同第九;瞋心同第三;恐怖同第四。 四中十种,疏云,律中,具出二五盗心,前是五心,后名五取;取是其业,对境行事也。 一、中,可学迷者,教是可学,不学故迷。 二、中,规,求也。 壅,犹积也。 三、中,两释,虚实分之。 四、中,准疏又云,或说王宫势力,此与第八,名同相别,但约心取,两以分之;言心未必取;言取必兼心。 第九、,律本注戒及疏,并作见便取;今文多一便字,必是传误,不劳异解。 或可下便字训即。 十、中,五相释之。 前三身业;后二口业。 又前三中,一、是倚自,二、倚他名,三、倚他力;后二中,前但巧言,后是虚诳。 今时讲士,多尚乞求,谄笑趋时,巧言媚俗。 或厚于饷遗,岂避污家? 或勤于请谒,宁知屈道? 不识者诈识,非亲者强亲;口说多方,心谋百计;终朝役虑,毕世劳形。 一言蔽诸,无非爱物;虽云为众,实乃治生。 未知祝发坏衣,意图何事? 谈经讲律,目瞩何言? 谅乎,惑业日增,故使奔趋忘倦,可谓徒生徒死,深嗟不觉不知。 请细览斯文,反求诸己;忠言逆耳,当自深思。 呜呼! ”(事钞记卷一八·一一·二○)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4: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