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归体性 内容: 子题:三归以教无教为体性、无教、三归以三业为体性、三归以善五阴为体性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多论曰,言三归者,以何为性? (一、教无教为体)有论者言,教无教性。 此就所发教之业,从体明性故。 若淳重心,有无教也。 无教者,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办,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 今时经论,多云无作,义例同也。 (二、约三业为体)又云,三业为性。 谓从初发业者为名。 故云互跪合掌,口说三归,是身口教。 因具而发,能存于有,故名为性。 (三、善五阴为体)又云,善五阴为性者。 色身恭敬,识想受中缘法翘注,并由善本,便生善行,无贪等三,摄御斯法,能生后有,故因得名也。 由诸众生依法受归,随其心力,有善业起,扶助形命。 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发无作。 ”济缘记释云:“引问中,性即是体。 初解中三,初正定体。 教无教性,彼论续云,受三归时,胡跪合掌身也,口说三归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 此就等者,疏家断也。 教为能发;由教发得无教,故云所发教之业;即以无教为性也。 无教者下,二释名。 一发谓初念,续现即第二念。 教犹使也,谓非教使之然,任运自然,酬因感报故也。 世云无由教示于人者非也。 今下,会异,即善生、成论、杂心等也,余如戒业章中。 次师中,初示体。 三业即是前教。 谓下,今判。 故下,引证。 但云身口,意在二中。 因下,示立所以。 具即身口,有即来报。 三师中,初示体。 色身恭敬,即兼口说。 三心缘法,此明初受,故为善本。 行心摄御,随起奉持。 五阴备矣,因以名焉。 斯法即三归功德。 由下,释所以。 依法受归,即初受也;随心力者,即随持也。 此师亦据能发明体,虽兼色阴,发必由心,故下准论证成心起。 ”(业疏记卷一○·七·二○)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1: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