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妄语两分 内容: 亦名:圣法起妄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虚不问境虚实子题:圣法妄语四句、凡法但使心虚皆成妄语、自三根、他三根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圣法起妄,必以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虚,不问境之虚实者。 (一、圣法)凡论妄语,四句分之:初心境俱虚;二、心境俱实;三、心虚境实;四、境虚心实。 即以分之:初句犯夷。 第二、犯堕。 第三、境实,不名为犯,以心虚故;今解不尔,如后小妄,违想而说,即犯堕也。 第四、句者,增上慢也,由心实故,开前大妄;由境虚故,开后得道。 (二、凡法)后以世法诳者,以境虽是事,通于内外,加谤得残。 自三根为内,他三根为外;亦可意有见想为内,见闻觉知为外。 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虚,皆成妄语。 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着实,不那心虚? 结残可知。 ”行宗记释云:“圣法中,前列四句。 即下,举事配释。 初句,正犯此戒。 第二、堕者,即实得道,向未具说。 第三、上引他解;下示今解,即准小妄为例。 言境实者,若实证圣,岂有心虚? 然有下凡,得不净观,或感天供,想心谓非。 违心而说,可例小妄,而结重夷。 据此论犯,不必俱虚。 第四、如文自显。 开后得道,谓不犯提也。 凡法中,初通标。 以下,别释,有二,前示二谤。 言境是事者,对前圣法,境通理故。 据论境事,止合局外;然今谤妄,境通内外。 自三根者,亲见闻疑也;他三根者,从他传也。 如后二谤注文所列。 亦可等者,上解唯局二谤,此义兼通谤妄。 言见想者,谓内心虚起,非实见闻也。 见闻等为外者,根尘触对也。 皆下,总示成犯。 前虽实犯,净想而谤,亦犯僧残。 又如实见,作不见想,向人云见,亦成提罪。 故下,引证,可解。 那字去呼。 ”(戒疏记卷七·四七·一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9: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