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忏波罗夷法 内容: 亦名:从僧乞波罗夷戒、波罗夷忏法、波罗夷开忏子题:与学悔羯磨、学悔羯磨、与波罗夷戒羯磨、波罗夷戒羯磨、从僧乞波罗夷戒、盗杀准淫开忏、学悔沙弥、阿毗脂、初篇尽露方开乃据临忏同篇尽露行事钞·忏六聚法篇:“先分别须治,后明立法。 (一,分别须治)(一、僧祇)僧祇,若犯罪已,啼哭不欲离袈裟,深乐佛法者。 令与学悔羯磨。 比丘不净食,彼亦不净,彼不净食,比丘亦不净。 得与比丘受食;除火净五生种,及金银。 应从沙弥受食。 (二、十诵伽论)十诵,若犯重戒,如法乞羯磨。 佛所结戒,一切受行。 在大比丘下坐。 不得与大僧过三夜;自不得与白衣沙弥过二夜。 得为僧作布萨自恣二羯磨,不得足数;余一切羯磨不得作。 得受岁。 伽论云。 谓无能作者,得为前二法。 (三、母论)母论云,与白四悔法已,名清净持戒。 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 然障不入地狱。 (四、治禅病经)治禅病经云,犯重忏者,脱僧伽梨,着安陀会,心生惭愧,供僧苦役,扫厕担粪等。 此行忏法,须者如彼。 (二,正明立法)(一、正明)(一、对僧陈乞)律中,应教乞言:“大德僧听。 我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 今从僧乞波罗夷戒。 愿僧与我波罗夷戒,慈悯故。 ”三乞已。 (二、正与羯磨)僧索欲问和。 答云:‘与波罗夷戒羯磨。 ’应言:‘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 若僧时到,僧忍听。 僧今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谁诸长老忍。 僧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尔。 僧已忍。 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三、忏已行相)((一)夺行)佛言,与波罗夷戒已,当行随顺法,夺三十五事。 略同僧网法中。 唯加不得众中诵律,无能诵者听。 ((二)入众)与波罗夷戒已,僧说戒及羯磨时,来与不来随意。 ((三)重犯)若重犯者灭摈。 若犯僧残已下,依篇聚治。 十诵,与学沙弥犹是忏重比丘,犯僧残已,乞别住六夜出罪,僧次第与之。 (二、结示)上且约淫戒为方法;自余盗杀,准法除之。 不同昔人唯淫开忏。 ”(事钞记卷二八·一五·一一)羯磨疏·忏六聚法篇:“(一,叙开)(一、叙过明开)忏夷中,此根本罪,圣道之源。 既已毁犯,一生绝分,道犹尚可,奈生报何。 如僧祇中,舍此身已,来报即堕阿毗脂狱。 如罪福经,随犯一重,则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与他化天同寿受苦。 洗心归忏,佛教亦开。 良由众生信法未久,怀毒着妄,不思来苦,故迷造重。 后发胜心,悔过前失;亦令学戒预入僧俦。 诸律名为学悔沙弥也。 (二、释通开制)(一、示律缘)四分中,都无覆者,方与行法。 若顺教缘,犯竟无覆,即从求学。 (二、引他执)今时浊重,不言开忏。 或初虽覆,覆缘不成,并同前开,以无覆故。 或有达教,初极覆藏,今始发心,则是制限。 (三、明今决)若不许忏,是教不周。 律制学已更犯方摈,不言覆忏不许悔学。 故戒律中多从缘起,因制入法;至于后犯,未必如缘。 淫戒本二,自是制缘;后犯刑科,何问新旧? (二,牒释)言都无覆方与学者,对下二篇,故说斯耳。 此既同死,开忏若生。 何得片藏,余露将乞。 故随犯者,皆同学之。 僧残不尔,尚有咽喉慧命未绝,戒身犹在。 随其隐显,露者前除,余有覆罪行乞行忏。 致有罪夜离合,于缘长短。 有斯量据,致列开制。 (三,指法)若论作法,钞中具张。 ”济缘记释云:“波罗夷,叙开中,初文,初明过重。 如下,引示生报。 阿毗脂即阿鼻,此云无间。 罪福经即目连问罪福报应经。 洗下,三明开忏。 一、信浅,二、惑深,三、业重。 今并反之,则可忏也。 毕世坚持所犯重戒,故名学悔。 不足僧数,位在僧末,故号沙弥。 ……今决中,初以理反责。 故下,斥据本缘。 律中缘起,忏者无覆,故牒入法。 仍引淫戒,因须提那与本二行不净故制;及后断犯,不可执缘。 牒释中,初通示教意。 此下,别释两篇不同之相,初明初篇尽露方开。 文牒都无覆者,乃据临忏同篇尽露;非谓从初始终无覆。 古今两义,通塞可见。 僧下,次明二篇随忏皆得。 隐显即是覆露。 罪夜离合,罪谓本犯,夜即覆日,离则各随长短,合则以短从长,即知随忏不必尽露。 ”(业疏记卷二二·二三·一四)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4: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