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为身足喻止持 内容: 子题:戒足、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戒律不出二义含注戒本·皈敬偈:“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含注戒本卷上·一·九)戒本疏·释皈敬偈:“以戒为身足,喻止持也。 一形所托,必凭足而游涉,万行所资,要藉戒而成立。 如经所明,若无此戒,功德不生也。 ……次释前喻,喻分两偈。 初约止犯之损,令观过生厌;后约作持之益,举乐果生欣。 就初分二,上喻下法。 释文云,毁行之士,名曰如人;内无明略(谓智谋),外有愆失,名为毁足。 戒品既坏,世乐(即人天)尚亏,何况道果而有登趣? 故曰不堪有所涉也。 就法合中。 两对相晓,依文可解。 次解作持偈文。 上半明人天两果,举劝修因;下半明胜果所克,必假良因,义须守护。 文相甚易,未劳解也。 问:‘上云戒兴存道,本非为福;今偈所劝,反彼何耶? ’答:‘上已略开,今重广叙。 元制为道,诚如圣言。 但为闻教之机,时含利钝。 钝者引以世报,权示化城。 利者以慧资成,便至宝所。 斯并随机设化,当寻本据。 若执戒为真道,道则戒结所收。 唯戒极高,复是见取所摄。 为乐持戒,翻成秽染。 如百论中难陀之事,至时长引,取悟于心。 ’上解止犯作持竟。 问:‘上云身之所假,足喻止持,及释文中,乃论止犯,斯则持犯同门,如何分判? ’答:‘持犯止作,事通前后。 望戒全者名止持,无心摄护名止犯,励意防慎名作持,具缘造非名作犯。 据此以论,随事(即戒)始终皆二持犯(即止作四行)。 ’”行宗记释云:“身足喻止持者,此约义科,据下附文,则前偈喻止犯,后偈喻作持耳。 ……答中,大论戒律,不出二义:一、本如来出世之意,三归五戒,下至微善,无非为道而作弄引;过分而谈,二乘圣果,尚非本怀,岂以世乐而评圣旨? 此约教本也。 二、者二乘圣道,必由戒克;人天两报,戒见二取,秽污谄诈,持奉多途。 此约机缘也。 若了斯意,则教门同异,无不会通。 初二句指前标后。 元下二句通前兴意。 既云元制,即教本义;圣言者,即指前引为调三毒等文。 但下,正释今文。 而云利钝,即约机义。 应知今序且被钝根,下流通中利钝双被。 化城宝所,出法华经,彼明如来施权说小,如以化城暂令止息,至后显实,喻至宝所大获珍奇;今借彼喻,会通今教,凡圣两报。 言同意别,思之可见。 斯下,双结。 上句结成今意,下句指归前意。 若下,明背道过失,初即二种利使。 为乐下,即明污心。 百论者,彼云乐报有二:一、者生天,二、人中富贵。 若持戒为求生天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受五欲乐,乃至引阿难语难陀偈云,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 羊[斗@斫]欲前而退,羝音低,牯羊也。 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 持戒如将前,为欲如更却。 身随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 ”(戒疏记卷二·三九·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0: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