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体圆教宗三聚净戒 内容: 亦名:圆教宗戒体三聚净戒子题: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圆体、圆行、奉律、圆宗融会之意、清净心即法身体、圆发三誓、圆修三行、圆证三身、圆戒、究竟木叉、三佛之种、实法宗无一心字、假名宗无一种字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摄律仪戒)是故行人,常思此行。 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 以妄覆真,不令明净。 故须修显,明法身佛。 (二、摄善法戒)以妄覆真,绝于智用。 故勤观察,大智由生;即摄善法,名报身佛。 (三、摄众生戒)以妄覆真,妄缘憎爱,故有彼我生死轮转。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 不妄违恼,将护前生。 是则名为摄众生戒。 生通无量,心护亦尔,能熏藏本,为化身佛。 随彼心起,无往不应;犹如水月,任机大小。 ”济缘记释云:“举因果中,先知来意。 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又复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又复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今欲反本,故立三誓: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染行,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证法身佛,名为断德。 二者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脱门,复本自在,证报身佛,名为智德。 三者立度众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平等,证应身佛,名为恩德。 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三德,随举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尔;言有前后,理无各别。 如是心受,即发圆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 华严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净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当须持戒等;皆此意也。 初科,初句召今受者。 次句劝令思修。 此行谓白四所受声闻戒也。 此二句该下三聚。 初摄律仪又二,初标因果、即之一字,点小为大,乃是圆宗融会之意。 智论以八十诵即尸罗波罗蜜,胜鬘谓毗尼即大乘学,须得此意可通彼文,律仪禁恶,止业破惑,彻至究竟。 清净心者,即法身体。 以下,次明所以,初二句叙昔迷。 不明净者,贪染所障,失本净故。 次二句显今悟。 须修显者,禀戒破障,即能显之因。 法身即所显之果。 二、明摄善法,初二句叙迷。 绝智用者,愚痴所障,遗本明故。 故下,显悟。 勤观察者,修善破障,此即是因。 报佛是果。 三、明摄众生,亦名饶益有情,初叙迷。 憎爱即障,忘本平等故。 由有彼我分别,故受生死杂报。 今下,显悟,初二句开平等解。 知生心起,亦唯识变,彼我同体,无高下故。 次二句修平等行。 将护之言,通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摄行。 是下二句结名。 上是修因。 生通下,即感果,初二句心境相应。 次二句慈熏成果。 次四句明随缘起应。 如水月者,水喻机感,月喻垂应,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随器大小,波澄影现;慈善根力,感应难思。 问:‘三聚三身,为同为别? ’答:‘语异义一。 随举一戒,三聚具足;随举一聚,互具亦然。 故知初受,圆发三誓;随中奉持,圆修三行;成因感果,圆证三身。 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 心佛无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圆戒,是波罗蜜,即究竟木叉也。 是知行人若发此心,若获此体,当知即是三佛之种。 如何自轻,不加珍敬? 然虽三戒彼此互具,至于修奉,恒用摄生,则能任运含摄一切,岂止余聚耶? ’问:‘教有分齐,何须此示? ’答:‘为成本宗分通义故。 何以然耶? 如前善戒五十具等,迭为方便;是故受五习十,受十习具,受具习大,故前三戒,并名方便。 假宗知权,不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为禀大之先容;所以钞叙发心,为成三聚;此明随行,次对三身;愿行相扶,彼此交映;彼则期心后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见圆宗深有来致。 ’‘若尔,既显分通,何须别立? ’答:‘义虽通大,教终局小。 不可滥通,故须别立。 随意尽理,不乱宗途。 请观前明实宗,无一心字,次述假宗,无一种字,始见圣师深体权实。 自余凡愚,未足拟议也。 ’”(业疏记卷一六·一六·二○)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9:4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