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摄僧自然界分齐 内容: 亦名:自然界四别、自然界六相子题:聚落界、兰若界、道行界、水界、六相、不可分别聚落、七树六间、可分别聚落、僧坊界、无难兰若、一拘卢舍、弓长五肘、俱卢舍、一鼓声间、有难兰若、七槃陀、槃陀、一槃陀、种树法、七弓、一树、鞞、鼓、一拘卢奢、拘卢奢、不同意、百弓、五百弓、里、一里、[石*奠]、橦行事钞·集僧通局篇:“若论自然,随处远近,则有四别。 谓聚落、兰若、道行、水界。 皆不为物造,随人所居即有分局,故曰自然。 当律无文,诸部详用。 ”资持记释云:“明自然,初科分二,初示相。 四中,聚兰各二,则为六相。 皆下,释名。 对彼作法,缘构成故。 当下,标所出。 问:‘所以当律都不立者? ’答:‘止是阙略,义必具之。 准三小界,明指集处,疏云虽当部中无自然界,异处下道,即是诚文,道是一界,下是兰若。 今言无者,或非明文,或无分齐故也。 ’”(事钞记卷四·一一·七)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自然界四种分之。 当部无文,通取诸律。 四名如列,各解可知。 (一、)聚落为二,谓通局也。 (一、)初不可分别[聚落]者,或约僧之来去难可知者,或约处所散落,不知际域。 故僧祇云,若城邑聚落界分散乱,不可知者,以五肘为弓,七弓种一树,齐七树为量,相去作法,虽有异众各不犯别。 约相步之,则有六间,六十三步。 ……二、可分别[聚落],亦有二缘。 僧则在无易委,聚亦周院可悉。 故十诵云,若无僧坊,聚落中初结界者,齐聚落界是僧坊界,此内共布萨羯磨,不得别作。 纵彼文中齐行来处,此制通摄,恐妨界内,必作法时,身在门外,亦得两成。 故彼文云约以篱堑集。 二、兰若者亦有两相。 若无难者,诸部皆云一拘卢舍,而互说不定。 大则二千弓,弓长五肘;小则五百弓,弓长四肘。 四分俱卢舍者,一鼓声间。 验鼓则鞞鼓不一,故其声亦有远近。 皆是中国行李驿亭,长短随处,故致殊耳。 大约杂宝藏五里为候也。 二有难者,如善见中,兰若极小方圆七槃陀量。 槃陀者乃量之总名,一槃陀有二十八肘,通计为七,则百九十六肘,肘各尺八,六尺为步率之。 故彼文云,若不同意,自七之外,各行不妨。 故知涉难也。 三、道行界者,如萨婆多云,随比丘行,有纵广拘卢舍界,不得别食别布萨。 然部别有由,当取十诵。 故云拘卢舍者,长五百弓,弓长四肘,则七尺二寸。 如是率之,则六百步。 四、明水界。 善见云,水中不得结作法界。 若自然界者,众中有力人掷砂水所及处。 外有比丘,不妨内法。 取水常流处,深浅俱得;潮水不合。 以乍溢故。 若船上布萨应下[石*奠](碇),若下橦(桩)。 不得系岸及水中树石,以与陆地相连故。 此论不得结作法者,以水虚浮,相体难识故也。 今则约岸分标,义亦可得,如四分合河而结,除无船桥,即是明证。 故五百问云,水中住船得结。 ”济缘记释云:“不可分中,初科为二,初列相。 即人处二种,不可别知,或俱或互,并是此收;二俱可分,则属后摄。 故下引示。 文唯约处,义必兼人。 彼因婆罗门问种树法,佛言,以五肘弓量,七弓种一树,能令根茎坚固,扶疏生长,不相妨碍。 时优婆离白佛,已闻种树分齐,今复问若有处所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若欲羯磨,应齐几许,使异众各各相见而得成就,不犯别众耶? 文中上是请问,以下即佛答。 五肘九尺,七弓六丈三尺,一树得十步半。 ……僧祇二千弓,计有十里。 十诵五百弓,约有二里。 四分鼓声,则无数量。 鞞是小鼓,鼓即大鼓。 皆是等者,总示诸部不同所以。 大下,次明今所取。 杂宝藏经云,一拘卢奢,注云秦言五里。 候犹准也。 次有难中,初引示。 槃陀,梵言,此方无译,二十八肘,有五丈四寸。 百九十六肘,共三十五丈二尺八寸,则五十八步四尺八寸。 不同意者,谓众不和合,即同本律三小之缘,故云有难;唯三小界,局在兰若,依此集僧;相传但云恶比丘作难者谬矣。 道行中,初引示。 即彼论中别众食文,道行不住,则开别众。 今此停止,故有制约。 委如钞记。 然下,定量。 以多论正解十诵,故云部别有由等。 百弓有七十二丈,共一百二十步,五百弓总六百步,即为二里,大约三百步为里也。 水界中,初引示。 砂水者,或掷砂,或洒水,准钞计有一十三步。 [石*奠]合作碇,即碇石也。 橦音幢,合作桩,橛也。 水中树不与地连,准应得系。 ”(业疏记卷四·一六·一六)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0: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6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