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梨舍那 内容: 【达梨舍那】此云见。 见有五种:一、身见(执我我所为身见),二、边见(边见随身计断常),三、见取(见取执劣以为胜),四、戒取(戒取于非因计因),五、邪见(邪见拨无因果法)。 具此五种,名曰见惑。 止观云:见则见理,见实非惑。 见理之时,能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 复次:见惑非但随解得名,亦当体受名,称之为假。 假者,虚妄颠倒,名之假耳。 当知见惑,乃有三种:一、俱生见,二、推理见,三、发得见。 一、俱生见者,止观云:五钝何必是贪嗔,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举[虫*敖]张鬐,怒目自大。 底下凡夫,何尝执见? 行住坐卧,恒起我心。 故知五钝,非无利也(记云:钝中有利,如虫兽凡夫亦能起我,我即是利,虽利属钝。 又云:底下之人虽起于利,此利属钝,从于钝使背上而起)。 二、推理见,止观云:今约位分之,令不相滥,未发禅来。 虽有世智推理辩聪,见想犹弱,所有十使,同属于钝(记云: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因见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真无漏。 若见谛理,此惑自除。 故名此惑以之为见,故不同于禅后所起)。 三、发得见,止观云:从因定发见,见心猛盛,所有十使,从强受名,皆属于利(记曰:若诸外道,由未见谛,得禅定已,虽断钝使,仍未曾断一毫见惑。 见惑现前,故不同于未发禅来所有见惑,及冥伏者,是故不以八十八使中见惑为例。 故八十八使义属阴境摄)。 略言三结,广说八十八使(今述颂曰:苦具十使集灭七,身边戒取三使无,道谛但去身边二,上不嗔成八十八)。 略言三结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使。 更加贪嗔,名五下分。 如妙乐云:言下分者,贪虽通上,不是唯上。 嗔一唯下,更不通上,余三遍摄一切见惑。 今问:见通五利,何故俱舍但言三结? 答:如论颂曰:摄根门故。 言根门者,身见即苦门。 戒禁取,即苦道二门。 疑通四门,谓四谛也。 所言摄根者,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戒禁转,邪见依疑转,故此三结,即摄五见。 问:见惑既历三界四谛,安云余三遍摄一切见惑? 虽复通上,而复牵下耶? 答:所迷之谛,虽通三界,能牵之惑,正在欲界。 故云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见等还来欲界。 问:如妙玄云:断见谛惑,而复兼除四思。 未审何法为思耶? 答:此以四趣之思,为四思也。 以妙玄因明因益,是故凡位持戒,则伏四趣之业。 初果修观,则断四趣之思。 以俱生推见二思,随见落故,乃曰兼除。 应知思惑乃有三种。 一、俱生思,与形俱生,如男女托胎,妄于父母起爱恶心,斯是邪思,还归见惑。 二、依见思。 止观云:五利岂唯见惑,何尝无恚欲耶(记云:利中有钝,如诸外道,依于诸见而起嗔恚)? 问:止观云:若利中有钝,见谛但断于利,钝犹应在? 答:准止观云,毗昙谓利上之钝,名背上使。 见谛断时,正利既去,背使亦去。 三、界系思,即是三界九品思惑。 此名钝使,亦名事障,号正三毒(俱生如杜牧云)。 夫七情爱怒二者,生而自能,是二者,性之根,恶之端也。 乳儿见乳必拏,求不得即啼,是爱与怒与儿俱生也。 问:五上分者:一掉举(高举,是贪家等流),二慢,三无明,四色染,五无色染(由贪重故,两界别说)。 何故上界而无疑耶? 答:疑随见落,故无此惑。 净名疏以五盖配四分,贪欲嗔恚,睡疑属痴(记云:由痴故睡,由痴故疑),掉散是我取(记云:以我取心,遍起三毒,故名掉散)。 止观云:掉有三种:一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二口掉,好喜吟咏,竞争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此四各出二万一千。 新华严云: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虚妄。 垂裕释十缠是思惑:忿恚曰嗔;隐藏自罪曰覆;意识昏迷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游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惭;露处起罪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惠施曰悭;他荣心生热恼曰嫉。 俱舍颂曰: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昏沉,或十加忿覆。 楞严明十习:一、淫习(节疏云: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痴),二、贪(即是爱根本之数),三、慢(恃己陵他,高举为性),四、嗔(热恼居怀,性不安隐故),五、诈习(诈谓谄曲,罔冒于他,矫设异仪,谄曲为性),六、诳(诳谓矫诳,心怀异谋,多现不实,矫现有德,诡诈为性,邪命为业),七、怨(即恨也,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不能含忍,常热恼故),八、见(即五种见。 辅行云:大经二十三云,谓离五事,即五见也。 因是五见,生六十二。 章安云,此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六,谓欲界五阴,各计四句,合为二十;色界亦尔,无色除色,但有十六。 故知三界合为五十六。 边见有六,三界各二,谓断常,添前合成六十二见。 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用有无二见而为根本。 此准大论六十八文。 谓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 合二十句,此即计过去世也。 又计色常等四句,四阴亦然。 合二十句,此即计现在世也。 又计色有边等四句,四阴亦然。 合二十句,即计未来也。 三世六十,并有无二),九、枉(谓逼压良善,害所摄也,亦嗔之类),十、讼习(谓相论得失,忿恨为先,恼之一法,性相应故)。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0: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