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赖耶 内容: 【阿赖耶】或阿梨耶。 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 能见能现,能取境界。 真谛就名翻名无没识,取不失之义。 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 又,此识体,具三藏义:能藏,所藏,执藏。 故名为藏。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复能了别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名之为识。 古释云:一、能藏者,即能含藏义。 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故得藏名。 此能含藏杂染种故,名之为藏,亦即持义。 二、所藏者,即是所依义。 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故。 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故。 三、执藏者,坚守不舍义。 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执为自内我,故名为藏。 此识为染末那坚执为我,故名为藏。 起信钞释云:能藏、所藏者,且所藏义。 谓此识体藏,是根身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 以根等是此识相分故。 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室内,欲觅赖耶识,祗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祗是青黄内。 次能藏义,谓根身等法,皆藏在识身之中。 如像在珠内,欲觅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内,与前义互为能所,故云能藏自体。 于诸法中,能藏诸法于自体内。 或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积集义故名心,集起义故名心);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宗镜云:又将死时,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燸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 宗镜问:诸根坏日,识迁离时,舍此故身,别受余质,去来之识,相状云何? 答:显识经: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形状。 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 或为冷为热,触众生身,作苦作乐。 风无手足面目形容,亦无黑白黄赤诸色。 贤护,识界亦尔。 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所熏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殊胜。 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 或名种子识(梵语阿世耶,此云种子),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古德云:从无始时来,此身与种子,俱时而有,如草木等种)。 唯识论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 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 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界即种子差别名故,有如外草木等种。 护法意云:有漏无漏种子,皆有新熏本有,合生现行,亦不杂乱。 若新熏缘,即从新熏生;若本有遇缘,即从本有生。 摄论云:此阿赖耶识与种子如此共生,虽有能依所依,不由体别故异。 乃至能是假无体,所是依是实有体。 假实和合异相,难可分别,以无二体故。 此识先未有功能,熏习生后,方有功能,故异于前。 前识但是果报,不得名一切种子;后识能为他生因,说名一切种子。 前识但生自相续,后识能生自他相续,故胜于前。 摄论云:第八识从种子生,故称果报识。 能摄持种子故,亦名种子识。 宗镜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 种子是因,所生是果。 问:熏、生何别? 答:熏是资熏,击发之义。 生是生起,从因生出之义。 谓本识等,虽无力资熏击发自种之义,而有亲生自种之义。 如本有无漏种子,虽有生果之能,若不得资加二位,有漏诸善,资熏击发,即不能生现。 又如本识中善染等种,能引次后自类种子,虽有生义,无自熏义。 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等资熏击发,亦不能生其现行。 本识虽有生种之能,然自力劣,须假六七与熏方生。 由是义故,本识等虽非能熏,而能生种,故与亲种得为因缘。 又,熏者,发也,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 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生长故。 熏有二种: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 摄论云:传依名法身,由闻熏四法得成:一、信乐大乘,是大净种子;二、般若波罗蜜,是大我种子;三、虚空品三昧,是大乐种子;四、大悲,是大常种子。 此闻熏习四法,为四德种子。 四德圆时,本识都尽。 四德本来是有,不从种子生。 从因作名,故称种子。 然善染如沉麝韭蒜等,故不受熏;无记如素帛,故能受熏。 如善不容于恶,犹白不受于黑,若恶不容于善,如臭不纳于香。 唯本识之含藏,同太虚之广纳矣。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宗镜云:又第八识,本无阿赖耶名,由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令第八得阿赖耶名。 若不执时,但名异熟识者,此是善恶业果位。 以善恶业为因,即招感得此引果故。 前世业为因,因是善恶。 今世感第八识,是无记,异熟即果,果异于因,故名异熟。 又具四义:一实,二常,三遍,四无杂,是名真异熟识。 问:第八真异熟识,如何名引果? 答:为善恶业为能引,第八为所引,是能引家之果,故名引果,故是总报主。 前六识名为满果,有一分善恶别报来满故,此满业所招。 名异熟生,非真异熟也。 不具四义。 唯第八是引果真异熟识,真异熟心。 一切时相续酬牵引业,非同满业有间断故。 以余转识不能引业,但来满善恶之业果。 引果之识,遍三界有,六识不遍,无色界无心定等)。 或名现识(宗镜云:具三显义,一显现,此简十识果不显现故。 二现在,简非前后。 三现有,此简假法。 体是实有,方成种子)。 故唯识论云:如瀑流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 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唯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 天台名无没识(释签云:无始时有,未曾断绝,故云无没。 宗镜问云:祖先终殁,后嗣资悼,违三界之惟心,乖万法之唯识。 答: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道氤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不能测)。 或名随眠(显宗论云:相续中眠,故名随眠。 即顺流者身中安住,增昏滞义,或随胜者相续中眠,即是趣入如实解位,为昏迷义。 或有狱中,长时随逐,覆有情类,故名随眠。 又瑜伽云:烦恼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故也)。 菩萨处胎经云: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报识、无报识、天识、龙识,鬼神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识,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 尔时世尊,即于胎中,现勾锁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云云)。 佛告弥勒:汝观勾锁骸骨,令一切众知识所趣,分别决了,令无疑滞。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手执金刚七宝神杖,搅勾锁骨,听彼骨声。 即白佛言:此人命终,嗔恚结多,识堕龙中。 次复搅骨:此人前身十戒行具,得生天上。 次复搅骨:此人前身破戒犯律,生地狱中。 如是搅骨,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从二十八天,至无救地狱,知识所趣,善恶果报,白黑行报。 有一全身舍利,无有缺减。 尔时弥勒以杖搅之,推寻此识,了不知处。 如是三搅,前白佛言:此人神识,了不可知,将非如来入涅槃耶? 佛告弥勒:汝绍佛位,于当来世当得作佛,成无上道。 何以搅舍利而不知识处耶? 弥勒白佛言:佛不思议,不可限量,非我等境界所能筹量。 今有狐疑,唯愿世尊当解说之。 五道神识,尽能得知彼善恶趣,不敢有疑于如来所。 今此舍利无有缺减,愿说此识,令我等知。 佛告弥勒: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舍利流布,非汝等境界所能分别。 又,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一、作意者,论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心未起时,能警令起;二、若起已,能引令趣境)。 二、触者,论云: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触谓三和者,即根境识。 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为随顺。 根本为依,境可为取,识二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 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 三、受者,论云:受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四、想者,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谓要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此中安立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剂而取其相,名为安立)。 五、思者,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逆顺境相,微细一类,唯与舍受相应。 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缘现故,非此相应)。 宗镜问:一百法中,凡圣总具不? 答:若凡夫位,通约三界九地,种子皆具百法。 若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不相应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 宗镜明八识十名:一、七后得名,称为八识。 二、真伪杂间,名和合识。 三、蕴积诸法,名为藏识。 四、住持起发,名熏变识。 五、凡成圣名,为出生识。 六、藏体无断,名金刚智识。 七、体非寂乱,名寂灭识。 八、中实非假,名为体识。 九、藏体非迷,名本觉识。 十、功德圆满,名一切种智识。 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 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 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 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 了此识原,何法非悟? 证斯心性,何境不真? 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宅。 又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 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 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 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 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 随有执无执(摄论云: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宗镜云:执受各具二义。 且执二义者:一、摄义,即摄为自体。 二、持义,即持令不散。 受二义:一、领义,即领以为境,二、觉义,即令生觉受安危共同。 根身具执受四义,一、摄为自体,同是无记性故;二、持令不散,第八能住持此身,令不烂坏;三、领已为境,此根身是第八亲相分故;四、令生觉受安危共同。 若第八危,五根危;第八安,五根安。 若器世间量,但缘非执受,即受二义中,领已为境。 问:何以器界不似根身第八亲执受? 答:以与第八远故,所以不摄为自体。 又器界损时,第八亦不随彼安危共同,所以不执受。 若发毛爪齿膀胱宿水等虽近,已同外器摄。 所以第八亦不执受。 应具四句,一、持而不缘,即无漏种。 二、缘而不持,即器界现行。 三、俱句,即内身根尘。 四、俱非,即前七现行),而立多名。 据染缘净缘,而作众体。 含一切而如太虚包纳,现万法而似大地发生。 则何法不收? 无门不入? 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观,因于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 于一圆湛,析出根尘。 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内以识精为垢,外因想相成尘。 无念而境观一如,有想而真成万别。 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翳全消,一道明现。 可谓裂迷途之致网,抽觉户之重关,惛梦惺而大觉常明,狂性歇而本头自现。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0: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