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庵摩罗 内容: 【庵摩罗】此云清净识。 僧遁注金刚三昧经云:白净无垢识。 彼经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何以故? 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 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 何以故? 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熏闻云:天台依摄大乘说庵摩罗,名无分别智光,即第九净识也(宗镜云:摩罗净识,湛若太虚,佛性明珠,皎同朗月)。 然,据诸论所说第八。 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 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此依真谛所译梁摄论也。 辅行云: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 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 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 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是第八异名。 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 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以对缘因。 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 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委释识义,非今所论。 但以三识体性,对于三德三因,于理即足。 论家虽云翻识为智,而不即照三识一心,即此一心,三智具足。 光明玄云: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 若分别之,即是佛识(宗镜问:无垢净识为佛,决定有心? 决定无心? 答:据体则言亡四句,意绝百非,约用则唯无量,故知如来,心智能明,非情所及,应以智知)。 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诸佛所证之理,乃立庵摩罗名。 就众生所迷之本,则标干栗陀号。 何者? 经云:而转诸识入庵摩罗,故知果位名庵摩罗。 一切一心识,论云:能作一切种种名字,知是群生所迷之本。 辄辨此义,后贤详之(昔住大觉,李相公垂访,问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为一法? 此为二法? 若云二法,性觉即本觉;若云一法,上句安言妙明? 下句安言明妙? 余即答曰:一法二义,上句言性,性体即寂而常照,故曰妙明;下句言觉,觉用即照而常寂,故曰明妙)。 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斯乃儒家以寂然不动为性,感而遂通曰情。 吾宗则以明静真心为性,是理具也;昏动妄念为情,是事造也。 故楞严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以兹情性,分今十识。 前之八识,皆属情也,九十二识,乃当性焉。 问:心与于性,同异云何? 答:或同或异。 言或同者,如楞严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此俱目真。 光明云:心识二性,躁动不停。 此俱召妄。 二名异者,如楞严云: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此心真而性妄矣。 大意云: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 此性真而心妄也。 忠国师云: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 然,真妄二心,经论所明,大有四义,一唯真心。 起信云: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 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 即其义也。 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 宗镜九识十名:一、自体非伪,名为真识。 二、体非有无,名无相识。 三、轨用不改,名法性识。 四、真觉常存,体非隐显,名佛性真识。 五、性绝虚假,名实际识。 六、大用无方,名法身。 七、随流不染,名自性清净识。 八、阿摩罗,翻无垢识。 九、体非一异,名真如识。 十、胜妙绝待,号不可名目识。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0: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