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干栗陀耶 内容: 【干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 楞伽注云:谓第一义心,如树贞实心,非念虑也,乃是群生本有之性。 又摩诃衍论:立十种识,总摄诸识。 云何为十? 于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 论上文云,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 如佛告文殊师利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 所以者何? 一种识者,多一一识。 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 今谓一切一心识,是此方言。 梵语正名干栗陀耶。 问:一切一心识,与庵摩罗,云何甄别? 答:从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二者唯妄心,如楞伽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三者从真起妄,如楞伽云: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四者指妄即真,如楞严云: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又净名云:烦恼之俦,是如来种。 诸文所陈,此四收尽。 然此诸识,西域东夏,异计纷纭。 今先叙异执,后述会通。 初异执者,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 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法相宗。 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 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 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 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 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观为门。 洎乎东夏,摄论有梁唐之异,地论分南北之殊,以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流至此土,二译不同。 梁朝真谛,乃立九识,计第八识生起诸法。 如彼论明十种胜相,第一依止胜相,明第八识生十二因缘。 次唐时玄奘新译摄论,但立八识。 乃谓第九,祗是八识异名。 此是梁唐之异也。 天亲菩萨造十地论,翻至此土,南北各计。 相州南道,计梨耶为净识;相州北道,计梨耶为无明。 此乃南北之殊也。 其次会通者,妙玄云:今明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此约自行破计,南北不存。 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 此约化他,性相俱存。 以阿梨耶中,有生死种子,熏习增长,即成分别识。 若阿梨耶中,有智慧种子,闻熏习增长,即转依成道后真如,名为净识。 若异此两识,祗是阿梨耶识,此亦一法论三,三中论一耳。 摄论云:如金土染净,染譬六识,金譬净识,土譬梨耶识,明文在兹,何劳苦诤! 又宗镜云: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 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 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 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 本一真心,湛然不动。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 又宗镜以理量二门,收尽一切性相,识相妙有,是如量门;识性真空,是如理门。 问:真心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体? 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辨,事能显理,用能彰体。 如见波生,知有水体。 当观理量之门,以造性相之道。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0: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