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斫刍 内容: 【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 谓能于境行,尽见诸色,故名为行尽。 故瑜伽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是照烛义。 楞严云:眼如蒲桃朵。 或云:眼如秋泉池。 眼有五种: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今先通辨,然后别明。 先通辨者,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时,净于五眼。 肉眼净,见三千大千世界;天眼净,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 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是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 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是为慧眼净菩萨。 法眼知是人入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眼。 得五眼故,得无间三昧。 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云云)。 乃至知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 知是菩萨有魔无魔,是为菩萨法眼净(目连谓魔曰:吾以道眼观内,天眼观表,内外清净,过天琉璃)。 菩萨入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习,即时得诸佛无碍解脱,即生佛眼。 所谓一切种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诸功德,是名佛眼。 大论释曰: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 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 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 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 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 无所分别故。 以是故生法眼。 法眼能令行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 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 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暗,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 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 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此之五眼,当立四义,以辨其相。 初约人分,净名记云:欲指人中是肉眼故,明四趣眼不及人天,故为所破。 此亦一往,亦有龙鬼,过人肉眼,终是恶业,从道已判。 又云:以天眼法在色界故,破欲方有四禅天眼。 声闻是慧眼(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菩萨是法眼,如来是佛眼。 净名记问:前三眼,两教二乘,亦能得之。 法眼,三教菩萨,亦能得之。 如何五眼,并夺云无? 答:随教依理,其相天殊。 若云诸佛菩萨有者,即是带理之四眼也。 地住分得,佛方究竟,故云肉眼一时遍见十方,天眼不以二相而见。 慧眼乃云第一净故,法眼佛眼元来永殊。 是则五眼,具足在佛。 二乘与人,既并无眼,如生盲者。 问:佛之肉眼,与人肉眼,同异云何? 答:凡夫恶业障故如盲,佛果功德熏故清净。 故大般若云:佛肉眼能见人中无数世界,不唯障内。 故知凡夫肉眼,但见障内,义当盲矣。 问:肉眼障碍,云何遍见? 答:大论云:报生天眼,在肉眼中。 天眼开辟,肉眼见色,故见大千。 又云:天眼有二种:一果报得,二修禅得。 果报得者,常与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独用。 问:佛具肉眼,与于佛眼,同异云何? 答:净名记云,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约体用分,互相不同。 且如肉眼见于粗色,于粗色处见于中道。 从粗色边,名为肉眼;约见中道,即名佛眼。 问:佛之天眼,与于佛眼,同异云何? 答:净名疏云:今取证理,见十方土及十法界粗细之色,名佛天眼。 圆见三谛无二,名为佛眼。 二约用释,如净名疏云:但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一、肉眼,见粗事色;二、天眼,见因果细色;三、慧眼,即粗细色心偏真之理;四、法眼,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五、佛眼,见中道圆真佛性之理,又能双照粗细因缘事理。 问:见中道真,名佛眼者,未审菩萨分证,与佛究竟,同异云何? 答:如发轸云:分证与究竟五眼,但有明昧之殊。 三约谛释,如净名疏云:圆观三谛,观俗境,破诸恶业,名净肉眼。 观俗细境,破诸乱心,名净天眼。 若观真谛,破界内惑,名净慧眼。 观内外俗,破尘沙无知,名净法眼。 观中双照,圆除无明,是净佛眼。 是则肉、天二眼,乃因缘所生之法;后三,即三观所照之谛焉。 四约教释,如净名疏云:约教则有四佛五眼不同。 金刚般若,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云云)? 准此,五眼皆通四教。 若别释者,净名记云:若以偏圆相待,总而明之,唯圆佛眼;别教法眼;通菩萨慧眼;藏菩萨肉、天二眼。 又净名疏云:若诸凡夫,肉眼天眼,见粗细相。 声闻但有三眼:肉眼、天眼,所见同前;慧眼见真谛相,即是见二谛相。 三藏菩萨,既未断惑,不见真谛相,但有肉眼、天眼见世谛粗相。 通教菩萨,亦但三眼,唯见二谛幻化之相。 别教菩萨,得四眼。 三眼如前,别得法眼,见界内外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之理,并是见相见也。 若圆教菩萨,住十信位,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相似圆见法界,相惑未除,犹名见相见也。 若入初住,发真无漏,即五眼圆开,此皆通辨。 次别明者,净名疏引首楞严云:阿那律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 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白佛具说。 佛言:眠是眼食,如人七日不食,则便失命,七日不寝,眼命即断。 难可治之。 当修天眼,用见世事。 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 谓之半头者,昔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 此违楞严,明前不明后。 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但见于前,不见于后。 今谓此解,违净名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得见色。 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勒果,若三藏佛,得全头天眼,一头皆发净色,彻见无碍。 今观两说犹鹬(音聿,鸟名)蚌之相搤(音厄,捉也),今乘其弊,以会通之。 净名广疏以从上为半者,乃示天眼之体也。 以报得天眼,在肉眼中;修得天眼,在肉眼外。 既在眼外,则发半头之色。 虽半头净,及其视物,但见前矣。 所以楞严约用说焉。 然其声闻所发天眼半头,与佛全头,优劣硕异。 又佛乃随所入定,欲见能见;声闻须入所得之定,方睹境矣。 又佛能见一切佛土,那律但见大千。 净名疏云:二乘虽有天眼,作意欲见千界乃至大千。 诸佛菩萨有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土。 天台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谛之相。 而能遍照四土,三种生死,死此生彼,依正并现。 王三昧中,是真天眼。 问:那律既见于前,云何倩人穿针? 答:入定则见,出定不知。 肇云: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 荆溪记云:若约那律失眼,出观但同世人坏根者不见。 问:藏、通二教,既不谈中,以何为佛眼? 答:别行玄记云:故今正使,及二习气,俱时而尽,故能二谛皆究竟也。 方异三乘弟子,独彰佛眼佛智。 复次那律天眼,与大梵王天眼虽同,核(下革切,考也)有四异:一、报修异,梵王报得,在肉眼中;那律修得,居肉眼外。 二、总别异。 净名疏云:又梵王是总相见,见不分明;那律是别相见,见则了了。 乃至诸阿罗汉因净禅得者,皆别相见。 三、自他异。 梵王报得,于自住处则见,余方不见。 那律以修根本,得五种四禅,八色清净,发真天眼,随所至处,皆见三千。 四、通明异,梵王天眼,是通非明;罗汉天眼,是通是明。 又净名疏问:梵王天眼,见大千界,与法华肉眼何异? 答:大论明报生天眼,在肉眼中。 天眼开辟,见广由天。 肉眼见色,故见大千。 大品明菩萨肉眼,见百由旬,乃至大千。 过此则用天眼。 以肉眼与风相违,故不说见他土。 若法华经力,肉眼能见大千一切法者。 三藏二乘,天眼、慧眼,所见事理,尚不能及,何况梵王而可比也。 故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二乘之人,虽有慧眼,名为肉眼。 以其慧眼,见真断惑,与圆教肉眼,有齐有劣故。 圆教肉眼名佛眼者,以虽具烦恼之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发布时间:2025-05-21 07:29: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