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般涅槃那 内容: 【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 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 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楞伽经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肇师涅槃论曰: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 法华、金刚,皆云灭度。 奘三藏翻为圆寂。 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圭峰正名寂灭。 准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 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 或翻安乐。 凡圣大小,皆有涅槃。 或名彼岸。 肇师云:彼岸,涅槃岸也。 彼涅槃岸,岂崖岸之有。 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耳。 智论云:槃名为趣,涅名为出。 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或名泥曰,如严佛调云:佛既泥曰,微言永绝。 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缚喃,此云灭度。 二教论云:涅槃者,常恒清凉,无复生死。 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以名,强谓之寂。 其为至也,亦以极哉! 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阇维,而法身恒在。 然涅槃法,若辨其义,应分有余无余之殊,当拣少分究竟之异。 言有余无余者,光明玄义云: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 言少分者,胜鬘经云: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 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究竟涅槃者,大法鼓经云: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涅槃,然后究竟。 法华经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初发大心,当期究竟。 故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槃,自行初修也。 亦令众生常观涅槃,化他初修也。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 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自行后入也。 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 若欲修入,当依四法。 故涅槃云:有四法为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 若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 一、近善知识者,止观释曰: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 六波罗蜜、三十七品,是善知识。 法性实际,是善知识。 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 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 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 二、听闻正法等三句,即三慧也。 华严云: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 故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真谛云: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 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故。 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 净名疏云:闻若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 三慧若备,入道不疑。 荆溪释云:念前闻思所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行之。 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发布时间:2025-05-21 07:26: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