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安居 内容: 【安居】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 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 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 文偏约夏月,情在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 以斯之过,教兴在兹。 然诸义不无,指归护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 故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 事钞问:何为但结三月者? 一、生死待形,必假资养,故结前三月,开后一月,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尽结,则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脱,便不得结。 教法太急,用难常准。 故如来顺物,始从十六日,至后十六日,开其一月续结令成。 今但就夏,亦有三时,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 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 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 故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也。 在处须无五过:一、太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业;三、多蚊螘(鱼倚切)难,或噆(音帀)啮(五结切)人,践伤彼命;四、无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谓:求闻令闻,已闻令清净,能为诀疑,能令通达,除邪见,得正见;五、无施主施饮食汤药。 无此五过,乃可安居。 钞云:凡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若请唤为利,三宝非法,破戒有难,虽受不成。 五百问云:受七日行,不满七日还本界。 后更行,不须更受。 满七日已,乃复重受。 钞云:纵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须七日法。 律云: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 对首受法应具仪,对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 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应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 若受日者多,同缘受者二人、三人,应一时羯磨。 西域记云:睹货逻国,旧讹曰吐火罗国。 东阨(音厄,限也)[卄/忽]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 气序既温,疾疫众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继。 而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又云: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 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 又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皆以室罗伐拏月。 前半一日,入雨安居,当此五月十六日。 以頞湿缚庾阇月,后半十五日,解雨安居,当此八月十五日。 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差。 良以方言未融,传译有谬。 分时计月,致斯乖异。 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发布时间:2025-05-21 07:13: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