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钵剌婆剌拏 内容: 【钵剌婆剌拏】音义指归云:译为随意。 寄归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 旧云自恣者,是义翻。 然则自恣之言,涉乎善恶,今局善也。 故事钞曰:九旬修道,精练身心。 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 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 摩得勒伽论云:何故令自恣? 使诸比丘不孤独故。 各各忆罪,发露悔过故。 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 自意喜悦,无罪故也。 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款,九旬立要,齐修出离。 若逆相举发,恐成怨诤,递相沿及,废道乱业故。 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进业,时竟云别,各随方诣。 必有恶业,自不独宣,障道深过,义无覆隐,故须请诲,良在兹焉。 故律听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举罪,非为自恣为恶。 前明时节,谓有闰月者,依闰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 不依闰者,依摩得伽中,数满九十日自恣。 若闰七月者,取前月自恣。 非前夏安居者,过闰已,数满九十日自恣。 若修道安乐,延日自恣,得至八月十五日。 然律中但明十四日,十五日,自恣。 及至给施衣中,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 增三中,三日自恣。 四分中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 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谓相依问罪,故制异日。 及论作法,三日通用。 克定一期,十六日定。 若有难者,如五百门中,一月自恣。 事钞问: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 答:不得破夏离衣,由夜分未尽故。 问:此界安居,余处自恣,得不? 答:僧祗不问结罪。 又安居篇云: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 又四分云:若后安居人,从前安居者自恣,住待日足。 事钞问:自恣竟,得说戒不? 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 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 问: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 答:律中令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 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见闻处作之。 问:安居竟,须离本处不? 答:安居竟,不去犯罪。 毗尼母云:比丘安居已,应移余处。 若有缘不得去,不犯。 若无缘者,出界一宿,还来不犯。 大集经云:我灭度后,无戒比丘,满阎浮提,预出家者,宜警察之。 摭华钞云:诸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 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 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 增辉云: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 发布时间:2025-05-21 07:13:4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