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忏法 内容: 《释氏资鑒》云:“梁武帝妃郗氏,有三女。 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 其性酷妒,至是化为巨蛇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求功德拯拔离苦。 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礼佛忏罪。 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功德已得生天。 帝毕世不复议立后。 ”《南史》云:“武德郗皇后,讳徽,齐建元末,嫔于武帝。 及武帝为雍州刺史,殂于襄阳官舍,年三十二。 及武帝践祚,追崇为皇后,謚曰德。 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 或见形,光彩照灼。 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 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 故帝卒不置后。 ”《历代三宝纪? 大隋录》云:“文帝开皇元年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閑关二代,造我帝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崇树宝剎,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 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所,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坊,比虚空而不坏;导扬茂实,同天地以久长。 所以每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行道,八关忏悔,奉资神灵。 ”忠曰:“忏悔法追荐先亡,梁隋时已见焉。 ”《神僧传》云:“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荼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 ’后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座,恩渥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 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阴,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且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 公曾读《西汉书·不? ’曰:‘曾读。 ’‘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 公即袁盎,吾晁错也。 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 ’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 ”《释氏稽古略》云:“匡宗大德,讳知玄,姓陈氏。 咸通四年,制署号悟达国师,总教门事。 十二年五月,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装饰宝座,高二丈余,珍丽绝甚。 僖宗中和二年,驾幸蜀,避黄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赍玺书,召师赴行在。 次年,师自成都行宫辞,还九陇山。 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是曰人面疮。 遇异僧,引水洗疮,知为晁错、袁盎冤对也。 今之《水忏》三卷者,缘起于师也。 师亦自知时谢,右胁安然而逝。 师三学洞贯,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40: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