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非时食 内容: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章》沙弥十戒第十云:“不非时食。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为非时。 从晨至日中,名时。 何以故? 以日初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 从中至后夜后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饮食,是故名为时。 从中至后夜后分,燕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 从中至后夜后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时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 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 从中至后夜后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 ” 《五分律》云:“佛在王舍城,尔时未为比丘制非时食。 迦留陀夷着杂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 怀妊妇人电光中见,大惊唤言:‘毗舍遮! 毗舍遮! ’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门,非毗舍遮。 ’便骂言:‘汝何冥夜乞食? 余沙门、婆罗门一食便足,汝云何食无昼夜? ’长老比丘白佛,佛呵责,结戒:‘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非时者,从正中以后至明相未出,名为非时。 ” 《法苑珠林》云:“《毗罗三昧经》:‘世尊为惠法菩萨说云:食有四种:旦,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 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 过此已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也。 ’又《萨婆多论》云:‘释时有四:一、始从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炽,名之为时。 从中已后,至后夜分,其明灭没,故名非时。 二、从旦至中,是作食时,乞不生恼,故名为时。 从中已后,至于夜分,是俗人宴会游戏之时,入村乞食,多有触恼,故名非时。 三、从旦至中,俗人作务,淫乱未发,乞不生恼,故名为时。 从中已后,事务休息,淫戏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诽谤,故名非时。 四、从旦至中,是乞食时,得食济身,宁心修道,事顺应法,故名为时。 从中已后,宜应修道,非乞食时,故名非时。 ’” 《佛祖统纪》云:“《僧祇律》:‘时食,若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四分戒本》:‘若比丘非时食者,波逸提。 ’”《十诵律·:“波逸提,义翻为堕,堕在烧煮地狱。 ” 《法苑珠林》云:“《僧祇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谷、豆、麦煮不破者,非时取汁得饮。 若酥油蜜及石蜜诸生果汁等,要以水净得饮。 若器底残水被雨湔,亦名为净。 ’《善见论》云:‘舍楼伽果浆,澄汁使清,非时得饮。 ’谓藕根是。 《摩德勒伽论》:‘沙糖浆亦得非时饮。 ’” 《老学庵笔记》云:“佛经戒比丘非时食,盖其法过午则不食也。 而蜀僧招客草食,谓之非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谓勤苦不游嬉也。 馆中着庭有园,每会饭罢,辄相语曰:‘今日窥园乎? ’此二事甚相类。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35: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5171.html